走進廊坊市農林科學院展覽館,人們很快被大量的圖表、圖片,實物所吸引,仔細觀看展覽后,記者被“廊坊楊”所取得的成果折服。這一成果綠染大地,富裕了農民,成為引進國外智力服務“三農”的又一重要成果。
引進良種與技術 結出豐碩成果
“廊坊楊”1號母本是1913年由美洲引入的北方型美洲黑楊山海關楊,父本是哈佛楊和美楊,哈佛楊是1951年意大利從美國引入,我國1971年從意大利引入的南方型美洲黑楊1~63楊,美楊是19世紀初從歐洲引入我國的。“廊坊楊”2號母本是魯克斯楊(來源同哈佛楊),父本是山海關楊。3、4號是在前期選育成果基礎上,再次雜交選育出的抗逆、抗鹽堿新品種。
“廊坊楊”是農林科學院兩代科技人員歷經16年選育出的速生、高產,優質的工業用材,達到了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取得的材性指標居國內外領先水平。為了做好后期育種工作,廊坊市農林科學院聘請了澳大利亞林業專家Peter Headley博士、澳籍華人李建國等作為專家進行指導研究,并派出培訓團到澳大利亞進行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的育苗、精細管理技術。
Headley博士是南威爾士州鹽堿地綜合治理專家,在抗逆植物種質資源收集與植物抗逆生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居于國際先進水平,在植物抗逆生理研究、工程造林、林木種質資源創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他多次來科學院考察、指導工作,為楊樹育種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通過長期的合作和技術交流,農林科學院建立了“廊坊楊”高效配套育苗體系,開展了苗木質量評價等。“廊坊楊”1、2、3、4號良種,也被引種到澳大利亞、匈牙利兩個國家,擴大了國際知名度。
經過大面積種植的資料顯示,“廊坊楊”在土壤含鹽量0.3%以下和干旱瘠薄的沙土地上生長正常,6年即可成材。“廊坊楊”1號和2號為優良的膠合板材,“廊坊楊”3號則為優良的造紙材,可廣泛用于單板貼面、造紙、建筑等領域。尤其是幼齡“廊坊楊”3號不經剝皮,直接全桿制漿,是優良的新聞紙材新品種。另外,幼齡“廊坊楊”樹皮尚未木栓化,能克服樹皮對制漿造紙的不良影響,解決了污染環境、熱量和化學物質的回收等問題。4號的抗鹽堿特性突出。
“廊坊楊”綠染大地
在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干旱缺水的貧瘠土地上,“廊坊楊”發揮了重要的改良和防護作用。
西北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風沙彌漫,“廊坊楊”立體化高效節水栽培模式可以通過林灌、林草、林糧等多種模式,實現一地、一水、一肥多用,地上部分充分利用光、熱條件,地下部分合理分爭水、肥資源。西北地區僅甘肅省“廊坊楊”發展面積就達530多萬畝。
目前,廊坊市農林科學院已成功研制出幼齡“廊坊楊”4號生物制漿的工藝方法,該項技術以幼齡“廊坊楊”4號為原料,采用多種微生物進行生物制漿,可以得到多種產品,如飼料、肥枓、燃料等,解決我國傳統制漿工藝存在耗水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達到無污染、零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近10年來,“廊坊楊”在全國育苗、造林面積發展到4000多萬畝。生物制漿產業形成規模后,幼齡楊可以直接銷售給紙漿廠,每畝可為農民增收1500元以上。2006年,國家外專局授予該基地“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
近年來,廊坊市農林科學院建立了6家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有較強推廣示范能力的農業引智基地,除“廊坊楊”成為國家引智基地外,另有3家基地被評為省級農業引智成果推廣示范基地。目前,6家基地共執行14個引智項目,聘請15名德國,荷蘭等外國專家,引進8個優良品種,解決了30多個技術難題。
此外,廊坊市農林科學院廊坊08號梨、廊坊蜜桃97-05,春紅冠厚皮甜瓜、豐匯倉2號韭菜等新品種,以及“棉花馬鈴薯高低垅套種地膜栽培技術”、“北海道黃楊快繁技術”、“名貴花卉新品種選育及組培快繁”、“喜溫瓜菜寒冷季節無土育苗技術”等一批先進品種與技術,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