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國際商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商務環境的變化使得國際化創新型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加入WTO后全面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積極而廣泛地參與國際商務活動。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擁有足夠數量合格的國際商務人才已經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并獲勝的重要保證。在這一背景下,財經類高等院校,如何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積極引進國外智力,推動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培養大批適應新環境發展的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國際商務環境的新變化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和地區經濟相互開放日益擴大,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要素的流量越來越大,經濟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斷加深。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商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電子商務逐漸成為國際商務的重要經營方式
1997年11月,國際商會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世界電子會議,對電子商務給出了如下定義:電子商務是指對整個貿易活動實現電子化,即交易各方以電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過當面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進行的任何形式的商業交易。目前,電子商務已逐漸成為國際商務的重要經營方式。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2036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128000億美元,占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18%。預計在2010年之前全球貿易總額的1/3將通過電子商務完成。在國際電子商務中,美國等發達國家占主要地位,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異軍突起,日益成為國際電子商務中的重要力量。200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約為1923億美元,2037年則達到2723億美元。目前,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有專家評論說。電子商務的作用之大相當于歷次工業革命的作用。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現有的國際商務經營方式是一次根本性的變革,也催生出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國際商務的經營組織方式越來越趨于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企業的跨國經營正迎來一個全盛時期,一切高水平、高層次、大規模的貿易投資活動均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進行的,跨國公司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跨國公司年生產額占發達國家生產總值的50%以上,控制著50%的國際貿易額,5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資、80%以上的新技術成果和70%的國際技術轉讓??鐕驹谌蚴袌鼋洜I著資本和技術的同時,還運用著大量國際化組織技巧和成熟的管理經驗?,F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積極發展本國的跨國公司,鼓勵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這些都將進一步推動國際商務的經營組織方式日益全球化,而國際化高級商務人才成為企業實現跨國經營的重要所有權優勢。
(三)國際商務交易中的技術知識比重越來越大
如今知識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知識與經濟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已經深刻地反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技術知識是衡量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否擁有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有力武器。技術創新的不斷發生,使產品生命周期進一步縮短,對國際商品貿易結構、檔次和規模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促進了國際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轉讓迅速發展。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科技進步正推動著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網絡經濟時代的金融,零售,旅游業等服務業的發展十分突出,并以驚人的速度滲透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當前,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服務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其服務貿易相應地也得到迅速發展并在國際貿易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在這場國際商務環境的變革中,科技創新的產生和傳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人才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
二、商務環境新變化呼喚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
我國于2001年12月11日成功加入WTO,入世對我國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正逐漸表現出來。第一,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億元,躍居世界第四位;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2.17萬億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我國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第二,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一直持續穩定增長,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我國經濟和產業結構有了新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保險、投資、咨詢等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也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目標;第三,我國商務法律環境得到進一步完善,我們先后修訂和制定了與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真正實現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經濟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國際經濟體系中,中國不僅不斷需要世界市場消費其產品,而且高度依賴世界市場供給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日益復雜,我國企業面臨更大范圍內的國際化競爭,因此,高質量的國際商務人才成為提高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第一要素。
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需要大批與之相適應的國際商務人才,這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盡管我國經濟貿易類人才數量增長很快甚至出現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但國際化商務人才仍然缺乏,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整體教育的差距,導致人才總量不足。我國大學生的總量只占總人口的近1/2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1/3水平。由于供需結構失衡,使得中國人才呈總量不足卻相對過剩的局面。二是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缺乏創新,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普遍不足。雖然有不少高校或其他培訓機構掛起了新專業的牌子,但師資、教材、實習基地的質量還存在不少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現代商業素養還是知識技能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三是在已培養的商務人才中,涉外人才少,比如涉外金融服務、涉外會計、涉外律師、精算師、物流、展覽經濟、咨詢等。雖然我國已經加入WTO許多年,但WTO專門人才和國際經貿法律人才仍然奇缺。企業在“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普遍感到國際化商務人才缺乏,現有的畢業生中許多外語不過硬,業務也不精,更缺乏競爭意識,無法勝任此類工作。根據對部分企業經理人的調查,國際化商務人才不僅需要掌握一般的商務知識,尤其需要能透徹了解并嫻熟地運用國際貿易,企業財務、國際商法、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稅務、國際旅游、國際展覽、電子商務等,而且還要有很高的外語溝通能力和很強的競爭與團隊意識。我國在服務貿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說到底就是這些類型人才的差距。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總量不足和結構失衡造成的人才短缺問題,迫切需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我們必須把它放在和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要培養出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
三、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亟待高校教育創新
一位美國大學校長曾經說過:大學作為一個組織,可以發展、合并,增設新的專業,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變革,只有當大學管理者按一套新規則運作,教師采用了新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研究和創造性活動發生了改變,這些現象的出現,即組成大學的人的行為發生了變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變革。也就是說,我們僅僅通過大學合并,增加教師數量來擴大高校規模,通過增設新專業發展高校教育,這些都不是教育創新,而只有當高校管理者的管理運行模式有了創新,教師對其教學方法進行了革新,學生具有了創新意識并掌握了一定的創新能力時,才能說我們的高校真正實現了創新型教育。
“創新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熊皮特認為“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入經濟系統過程”稱為創新。他不僅將創造、重新組合、再次發現視為創新,而且強調“把知識引入經濟系統”才算完成創新過程。這恰好與我國目前教育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即: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謀而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是要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把創新理論作為指導培養創新型商務人才的基本原則是非常必要的,這更符合深化財經類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
(一)教師創新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
在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有創新型的教師。有位美國學者曾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教育方法的教師。教師創新型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為此,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
1、富有創新精神。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創新精神需要教師求真務實、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永不自滿,不斷探索的奮斗精神。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建立科學的、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符合變化著的創新型教學的要求,才能勝任對學生創新型能力的培養。
2、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型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師首先要轉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批判地分析各種理論、觀點和假說,不盲目跟從老師的觀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再次發現、重組知識,聯系社會實際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型個性品質。提倡學生利用討論的方式去尋求新的見解,這樣一來可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各自發揮最大的創新潛能。
3、掌握先進教學手段。在教育創新時代,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作為創新教育的基礎,還要學習和掌握現代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進行創新教育。這里,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運用到教學領域中的各種方法、手段的總稱。具體表現手段有投影儀、幻燈片,錄像資料、音像材料,三維動畫,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軟件,試驗軟件系統、教學行政管理系統及教學網絡等。它是在傳統教學手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監控能力和較強的管理藝術,需要教師有課前的計劃與周密的準備工作,使課堂教學有序和富有創新。
(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內容
1、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它要求學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一種知識積累的探源過程,應該說,堅持對知識再次發現、探索式的學習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因為科學是知識系統,學習科學并不是為了記憶和背誦真理,而是為了認識和不斷更新真理。教學中強調的應該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要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知識探源,把握其發展的變化趨勢。比如在《國際經濟合作》課程教學中,在教授國際經濟合作產生與發展的基本理論時,我們必須讓學生了解國際經濟合作是伴隨著國際分工廣泛和深入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主要圍繞著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重新組合與配置展開的,國際經濟協調、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是國際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學習和研究這些內容需要學生在探索理論淵源基礎上,結合現實重新認識這些問題,并分析和把握其中的規律和趨勢。此外,還要鼓勵大學生學習中的批判和懷疑態度,正如著名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所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發展知識。”一般經驗告訴我們,懷疑和批判的學習態度是一個學者從事研究并取得科研成果的動力。
2、綜合組織能力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志著創新課程學習中的知識重組。比如《國際技術貿易》課程的教學。國際技術貿易是國際貿易高級專業課程,一般在大學三、四年級時開設。該門課程的學習涉及學生廣泛的知識積累,如國際貿易政策、知識產權貿易法律、科技知識,技術定價和國際投資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學習這門課程需要學生在多個案例教學和分析討論中將自己所學過的和掌握的多方面知識綜合起來,融會貫通。總之,綜合組織能力是鼓勵學生以更寬廣的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里“重新發現”的關鍵所在;是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去主動學習和研究的前提條件;最終使學生能夠在進入現代社會后,面對陌生和復雜的工作環境重新組合知識,并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為創新和創新能力。
3、創造和實踐能力培養
通過創新精神和綜合組織能力的培養,可使學生形成創新思想和行動,但這不意味著創新教育過程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創新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又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模擬實踐和社會實踐。所謂模擬實踐是指通過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和實驗室操作的形式,模擬企業在實際貿易中遇到的問題、企業發展中的戰略設計、國際商務中的法律糾紛解決等,通過實際“情景”模擬,使學生如親歷其境,設身處地地參與活動,加強學生綜合組織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書本外的其他能力,如:動手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協作能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有效途徑社會實踐來進行。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被證明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為書本知識來源于社會實踐,還必須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受到檢驗,以糾正錯誤的認識,豐富和發展正確的、新的知識。通過社會實踐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后一段的學習質量。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大大縮短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為他們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傊绾伟褜W生的創新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
四、引進國外智力是高校教育創新的外在推動力
培養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和高校教育創新的實現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與條件,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請進來與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引進海外智力,促進我國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今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周年,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高瞻遠矚地提出:把引進國外智力作為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做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堅持不懈地貫徹下去。事實證明這是高校實現自我發展,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事半功倍之路。長期以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重視高校智力引進工作的開展,重點支持了一批高等院校引進國外智力項目,聘請高層次外國專家對建設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發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化基地以及相關高級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推動性作用。正在實施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就是由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該計劃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該計劃為高校引智搭建了一個高級平臺,有利于推動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干的融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學??萍紕撔履芰途C合競爭實力。借助這一平臺,財經類的高校可以吸引更多大師級人才,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促進國際化新學科的建設。通過智力引進產生的知識外溢效應和新學科示范效應,做到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財經類高校的教育創新,培養出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壯大財經類高校的人才隊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進而培養出更多適應我國國際化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國際商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