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層次,主要是人和人類社會的目的。哲學是人類社會思考的最宏觀、最抽象的問題,不僅有世界的本源、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等,還包括人本身存在的目的。很顯然,人不是為改造世界而來,人也是被大千世界容納的一個生命類別。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生存,在自然提供的條件下,改變世界的一小部分,但這卻不是人的根本目的。根本的目的是生活,是平平安安、順順當當、和和睦睦地度過人的一生和人類的一生。人類為了這個最平庸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三四百萬年來,演繹了一個由低級向高級、豐富多彩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設想,當人類回顧自己走過的全部歷史時,留下的最能被所有前人所認可的共同體驗是什么?也許就是“生活”。人類無論是求生存還是求發展,無論是與天斗、與地斗還是暫時的自己和自己斗,難道不是為了生活嗎?生活是目的。因為它是帶有根本性的命題,所以我認為是哲學問題。
發展是手段,科學發展是用各種已知的科學手段,總結過去的發展,謀劃當代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目的是引導人類更好地生活。高屋建瓴的發展觀,自然要回歸到人類最終的目的。無論是我們對過去歷史的總結或反思,對現實世界的謀劃或考量,還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憧憬或期盼,集一切目的之大成:為了生活。當然,這最大程度地切應了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
理論層次,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依據什么。各種發展理論,無非是圍繞這些問題構筑理論框架、搭建研究平臺,科學發展觀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兩點一是這個理論本身也是要發展的,二是這個理論本身是開放的。說它是發展的,就是講它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補充、吸收、修改、完善,還有可能隨著科學和認識的進步,對過去的進行否定、批判、反思、修正。說它是開放的,就是講它要不斷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內外交流,引進吸收,吐故納新。人類在發展中,與勝利和成功相伴隨的是失敗和挫折,因此,它的理論總結也應包括經驗和教訓兩個方面。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發展的助力。探索則是建立在這兩者的基礎上。
要求增長是自然賦予人的本性,理論的作用就在于:一方面合理地認識它、指導它、激發它或者約束它;另一方面指導人們利用環境條件,處理好具有發展要求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自己同自己的關系。在這方面,現代研究在探索和實踐中已作出了重要貢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區域發展理論等等。無論是古典主義思想、新古典主義思想,還是各種新發展理論,都盡展風采,詮釋、解讀發展現象,研究發展道路。
實踐層次,主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各種控制手段,一般通過政策措施、制度辦法等及其執行表現出來,具體指出發展方向,規劃發展路徑,應對發展問題,平衡發展速度,解決發展矛盾。發展總是具體的發展,不同國家、區域的環境條件、歷史文化、人口結構和素質、現實經濟基礎等等,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發展的模式應是有區別的。但是縱觀每一個大的歷史階段,不同地區的人們大體提出的是相似的發展要求,走的是相似的發展道路,甚至遇到的也是相似的發展問題,自然規律展現了它的普遍性的一面。因此在實踐領域,學習,借鑒他人的實踐做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人類安全問題基本解決之后,發展就成為最迫切的要求。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250年時間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為先鋒的科技發展,使人類在短短的時間里超越了幾百萬年來的發展水平。在解決了安全問題之后,人對周圍的自然面貌以及人力所及范圍的空間有了越來越多的干預能力。人類在幾百年時間里,突然比幾百萬年以來的祖先強大了許多,發展欲望越來越迫切,發展的科技手段越來越完備,似乎真的可以“改天換地”和“人定勝天”了。在發展的激發下,貧窮遭到鄙視,落后受到欺辱,在財富的作用和誘惑下,人類生存的自然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似乎可以駕馭一切了。
但是,我們突然感到,規律畢竟是規律,大自然的舞臺和劇場的舞臺不一樣,不是人類可以任意或肆意裝點的。人類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正在逐漸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水,土地,空氣以及大地和海洋,這些曾是最普通、最廉價的人類生存條件,在人類的過度的行為面前,不再那么友好和無條件地承受了。甚至人要保存它、恢復它,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人和自然的關系,畢竟有個限度的約定;人的發展行為,也應該有個度。
人類社會自身也是充滿差異的,企圖用一種文化戰勝其他文化、用一種文明統治其他文明,必然造成社會關系緊張,和諧共生,進退有度,和平共處,社會就和諧?!岸取本褪歉鞣N發展政策的本質和核心。適度,人與自然、人與人則相安共榮,過度則關系緊張、付出代價,無度則遭受懲罰,世態紛亂。
科學發展觀將三個層次的內容融為一個整體,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科學的、理性的思考、實踐指導方法。按照這個新的思路進行考慮,我們對發展必須進行新的定義,大、快,多等等這些曾是發展應有之義,應被補充以科學、理性、有度、自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