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有45000平方米之多,如果它排成一堵5米高的畫墻,這堵墻足有16公里長。這些畫每一幅都與倫勃朗的名畫一樣珍貴,但又脆弱無比,風沙、亮光、空氣中的濕氣、人體散發的潮氣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細菌和微生物都對它構成危害,修復壁畫耗時費神而且不能出半點差錯,可是高素質的保護人才又那么少,那么不容易培養……
——內維爾·阿根紐(Neville Agnew),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這樣評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壁畫的保護。

“能夠被稱做文化遺產的,都是需要維修保護的。因為遺產年代久了,像上了年紀的人,年老、多病。我們在做的,就是盡量讓它不犯病,或延長保存的時間。”寥寥數語,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點明了什么是文物保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文物保護需要人才,需要資金,還需要技術和設備。
樊錦詩說,不可否認,外國保護機構和組織的積極參與,已經成為敦煌保護的新力量,從資金、技術、人才到設備,源源不斷的國外支持和幫助,使敦煌保護的技術水平、管理經驗得到了提高。國外力量參與敦煌保護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近20年來,已經有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多個國外機構和組織參與了敦煌的保護。
中美合作
與美國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86年。
那一年,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見到了來莫高窟參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泰勒先生。樊錦詩坦率地說:“當時我就是瞄上了人家口袋里的錢。”由于聯合國的財力十分有限,熱心的泰勒開始多方牽線,幫助樊錦詩尋找外國合作機構。
1988年,泰勒將實力雄厚、曾參與過埃及壁畫和獅身人面像修復的美國蓋蒂基金會介紹給了她。經過1年多的考察談判,雙方草簽了合作協議。樊錦詩感慨地說:“沒想到一合作就是十幾年,從黑頭發合作到了白頭發。”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在全世界做過不少在技術難度上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但敦煌項目是國際上公認做得最成功的。與蓋蒂保護研究所10多年的保護合作,成功地解決了莫高窟壁畫保護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比如莫高窟風沙危害的治理、系統全面的氣象環境監測等,為世界遺產的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參與敦煌項目的美方前任副所長內維爾·阿根紐,也因此與敦煌結下了難解之緣。
壁畫的“頭號殺手”是戈壁風沙。狂舞的沙礫將靠近崖頂的石窟洞頂磨穿,致使洞頂坍塌,飛入洞窟侵蝕著壁畫和塑像;最后流沙墜入崖底,每年的沉積厚度達20厘米到1.5米不等,逐漸將底層洞窟掩埋。
為解決流沙的侵蝕,以內維爾·阿根紐為首的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專家們在莫高窟崖頂設置了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自動氣象站,通過系統的氣象監測,首次掌握了莫高窟風沙活動的規律。隨后,在美方的資助下,莫高窟的崖頂安裝了尼龍防沙網。1992年5月,美方又出資引進了世界先進的滴灌設備和技術,在離洞窟1000米的戈壁上首次試種沙生灌木林帶,紅柳、花棒、沙拐棗等沙生植物挺過了沙漠的嚴寒和酷熱,終于成為莫高窟的第二道防線。之后,沙生植物林帶擋沙又逐步發展到草方格固沙和礫石壓沙,逐漸形成了綜合的防沙、治沙體系。據監測,該項目的實施使莫高窟的風沙流量減少了70%左右,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莫高窟的風沙危害問題。既保護了莫高窟的崖體與壁畫,也改善了游客參觀的環境。
1997年,在內維爾·阿根紐的極力敦促下,蓋蒂保護研究所分別與國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簽訂了“合作保護莫高窟第85窟”的合作協議,對洞窟酥堿、空鼓等典型病害開展聯合攻關。在內維爾·阿根紐先生的親自主持下,雙方科研人員經過3年嚴格、科學的評估、調查、監測、分析和實驗,終于查明了素有“壁畫癌癥”之稱的酥堿等壁畫典型病害的原因,建立了壁畫修復材料篩選的原則,篩選確定了治理空鼓壁畫的灌漿材料等多種壁畫修復材料,獨創了科學的灌漿工藝和脫鹽技術,建立了一套壁畫保護的科學程序和方法。取得了壁畫保護科研的重大突破。目前,85窟項目取得的成果已在西藏的布達拉宮等處的壁畫修復中得到成功的應用。
阿根紐引以為豪的還有兩件事情。在他的倡議下,敦煌研究院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聯合在敦煌兩次召開“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使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他帶領項目組的中美雙方全體成員,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制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使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由此走上了科學化和規范化的道路。
2000年,內維爾·阿根紐以其為我國文物保護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06年,他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004年9月,在國家文物局組織召開的“全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會議上”,《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和“敦煌莫高窟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所長蒂姆·偉倫說:“通過不斷努力,我們克服了各種困難和障礙,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和共同目標,莫高窟85窟的項目實施是良好的,這是在蓋蒂與國外機構合作項目中最成功的一個。”樊錦詩說:“這是中國文物單位與外國組織合作時間最長、效果最好的一個項目。”
中日合作
1986年,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派代表團調查敦煌壁畫保護。從此,雙方專家學者共進行了30多次合作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
多年來,通過與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的合作,敦煌研究院在洞窟攝影測量、顏色監測、以記錄壁畫修復過程為目的的信息計算機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來,敦煌研究院開始利用日方在設備方面提供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壁畫顏料無損分析技術的研究,該項目涉及多光譜調查技術和激光拉曼、紅外等多種無損分析技術,研究工作已在莫高窟植物性顏料的鑒別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些技術將改變保護研究工作中分析檢測取樣對壁畫造成的微小損害,使壁畫保護涉及的各項分析檢測技術逐步向無損方向轉變。
此外,敦煌研究院也和日方開展了一些科技考古研究,如加速器質譜碳十四測年、鉛同位素分析等都已應用到莫高窟壁畫的保護研究中。加速器質譜測年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產生的集加速器技術、質譜技術、探測鑒別技術的碳十四測年計數法,具有所需樣品量少、精確度高、測定年代長、測量時間短等優點,這是莫高窟第一次運用這種方法測定壁畫年代,在全國也屬首次。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港泉介紹,以往是通過壁畫上的題記、顏料使用方法、繪畫風格和洞窟形式推斷出壁畫的年代,此次運用碳十四測年計數法完全撇開了以往的方法,它是一種用科學的手段測定壁畫年代的方法。
為了表彰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對中國文物保護事業方面特別是對甘肅敦煌做出的突出貢獻,2000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向東京文化財研究所頒發了“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而該所最早參加合作項目并長期擔任日方負責人之一的青木繁夫先生,也榮獲200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甘肅省外國專家敦煌獎”,這是甘肅省設立的授予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
20年來,敦煌研究院領導及科研人員10多次30多人次赴日參觀考察,10多次20多人次到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為敦煌研究院培養建立了一支素質較高的文物保護科技隊伍。
人才之關鍵
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樊錦詩發現,技術是關鍵,但是先進的管理理念比技術更關鍵,好的技術還要有好的管理。再后來,她又發現,再好的技術和再好的管理理念,總要有人來掌握吧。她說,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還有科學思路和理念的人才,太重要了。于是,在合作中培養自己的人才,成了她最重視的一件事情。在后來的合作中,敦煌研究院堅持讓自己的年輕人介入合作項目的每個環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僅在日本進修半年以上的研究人員已達80多人次;此外,還與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度、意大利等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派遣人員赴國外短期培訓,20多年來,已達300人次左右。學習進修內容涉及到敦煌石窟保護、研究的多個專業。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從單方面派遣出境學習,發展到與國外聯合培養和雙向對等培養人才的培養格局。2005年,敦煌研究院與英國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蘭州大學開展了聯合培養壁畫保護研究方面高級專業人才的國際合作項目,敦煌研究院的6名青年科研人員以及來自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的6名學生成為壁畫保護碩士研究生班的首批學員。從2006年開始,敦煌研究院為日本培養壁畫修復的專門人才已成為與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合作的一項主要內容。

后記 敦煌的危機
莫高窟最大的敵人是時間。來自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的數字顯示,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幾乎每一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而較為嚴重需要搶救修復的就達277個之多。目前敦煌研究院有7支用于壁畫搶救修復的隊伍,這是目前國內人數最多、技術最精的搶救修復隊伍。按每支隊伍搶救修復一個洞窟最短的時間2年計,把所有有病害的洞窟修一遍,也得100年。然而一次的修復并不能一勞永逸,目前的情況是一個洞窟修好僅能維持十年左右。
另一個問題是大量游客為洞窟帶來的負擔。莫高窟遺址群落雖然規模宏大,但大多數洞窟的空間十分狹小。據統計,在莫高窟有壁畫和彩塑的492個洞窟中,面積在100平米以上的大型洞窟僅18個,10平方米以下的洞窟達289個,其中面積在25平方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總數的83%以上,洞窟可承載的游客容量十分有限。一旦超載,對壁畫和雕塑的破壞相當嚴重。敦煌研究院的一項實驗監測數據表明,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二氧化碳將升高5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0k,空氣溫度升高4℃。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以及窟內相對濕度增加,空氣溫度上升,都會侵蝕壁畫,加速已有病害的發展。
對于這些問題,敦煌研究院與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一項游客對洞窟內外環境的影響變化及其對壁畫保護影響的研究,使莫高窟的保護向更積極的預防性保護轉化。
為了解決旅游參觀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提出了一個敦煌保護的全新方案——“數字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和美國西北大學合作,制作了20個洞窟的數字圖像,使永久記錄和保存莫高窟精美的壁畫信息成為可能。游客無需進入洞窟,就能在敦煌的數字影院中,全方位、立體化地清晰欣賞到洞窟場景和局部細節,同時還能全面了解敦煌文化的歷史背景,從而大大壓縮游客在洞窟內的滯留時間。然而,游客千里迢迢地跑去敦煌,僅僅能滿足于看看敦煌錄像嗎?
敦煌的保護,任重而道遠。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努力,這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