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周、秦、漢、唐文化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積淀,使陜西獲得了“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陜西省擁有博物館153座、館藏各類文物100萬余件(組),文物數(shù)量之多、等級之高,居全國首位。
走進這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古代城闕遺址、宮殿遺址、古寺廟、古陵墓隨處可見:“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剎法門寺,中國最大的石質(zhì)書庫西安碑林等等。西周青銅器、秦代銅車馬、漢代石雕、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及歷代碑刻無不閃爍著周秦風采,彰顯著漢唐雄風。
陜西的文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文物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成為陜西省與國外對話的重要橋梁。上世紀90年代,陜西省在文物領域的國際合作力度最大,名列全國前茅。本文特別介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國際合作的歷程與成果。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德合作成果顯著
2008年1月24日至30日,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指導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在德國慕尼黑召開。雙方確定將加大在田野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進行文物資料提取和保護領域的合作力度和深度,為將來共同發(fā)掘一座古代重要墓葬提供經(jīng)驗和方法。
中德兩國文物保護的合作始于1989年。當時,由德國波恩研技部的倍爾哈特·迪爾博士、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局長歇艾爾·佩策特博士、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館長康拉德·魏德曼博士等組成的高級考察團訪問了中國,尋求與中國在文物保護領域開展合作。1989年3月6日,中德雙方簽訂了“慕尼黑協(xié)議”。根據(jù)慕尼黑協(xié)議,在中德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開展了長達18年的文物保護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目前共有4個實驗室:金屬文物修復實驗室、壁畫修復實驗室、古代紡織品保護實驗室和陶器修復實驗室,這都是與德國合作的成果,而比這更可貴的成果是在這4個實驗室里修復的上千件文物。
保護秦始皇陵青銅水禽
1991年4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室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這是20世紀中國第一座中外合作建成的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主要用于金屬器和陶器文物的修復。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銀器、茂陵陪葬墓出土的漢代錯金銅車馬器和鎏金銅車馬器等珍貴文物都在這里重現(xiàn)光彩。
秦始皇帝陵園出土的文物無疑具有更強的吸引力。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秦皇陵陪葬坑有180個左右,其中舉世文明的兵馬俑1號坑和1998年發(fā)現(xiàn)的石鎧甲坑是最大的兩個陪葬坑。K0007號陪葬坑于2000年7月被發(fā)現(xiàn),是一處秦代水禽坑,共出土青銅水禽46只,姿態(tài)各異,有的覓食、有的小憩。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中德專家共同參與了部分青銅水禽的修復工作。
青銅水禽出土前埋在淤泥里,銹蝕相當嚴重,還有火燒的痕跡,其中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斷裂。而且,青銅器修復面臨著一個普遍的難題,青銅器出土后會和空氣中的化學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在青銅器表面形成一個個具有極強腐蝕性的白點——粉狀銹。粉狀銹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被文物保護專家稱為青銅器的“癌癥”、“SARS”。中德專家成功修復了青銅水禽,其中一組水禽還赴德國參加了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成果展覽。
此外,從1993年至1999年德方又籌資50余萬馬克,相繼在帝陵勘測和計算機圖文信息數(shù)據(jù)庫建設領域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展了合作。對唐帝陵的勘測和資料收集詳實準確,在中國學術界尚屬首次。這項工作將為我國政府對唐帝陵遺址的研究、保護和規(guī)劃提供珍貴的資料,《唐橋陵考古勘測報告》已經(jīng)用中德兩種文字出版。
法門寺唐代皇家絲織品
2002年底,德方投資35萬歐元,在德國購買儀器、設備,建成了壁畫、絲綢保護實驗室。絲綢保護實驗室是用于古代紡織品修復保護的專門實驗室,也是目前中國最現(xiàn)代化的古代紡織品修復實驗室。
法門寺,位于西周的發(fā)源地寶雞扶風,當年是唐代的皇家寺院。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唐代金銀器、絲織品,還有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目前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并首次發(fā)現(xiàn)了失傳千年的唐皇室秘色瓷。
1987年發(fā)掘時絲織物大多數(shù)已褪色朽化,限于條件,考古專家們當時采取了絲綢整體提取密封保存的保護措施。目前,絲綢保護實驗室的中德專家已經(jīng)揭展了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絲綢包塊T68中包裹的五件唐代皇家絲織品,這一工作使精美絕倫的唐代皇家服飾在封存了千年后又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和專家的重視。
壁畫保護實驗室成功修復了陜西旬邑百子村出土的東漢墓室壁畫,是國內(nèi)考古界首次揭取的漢代壁畫,它為研究漢代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吏制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并且填補了保護界的空白。經(jīng)過反復對比實驗,實驗室首次在我國把新型蜂窩板材成功用于壁畫地杖的機械性加固中,利用該技術開展的“漢唐墓室壁畫規(guī)范化保護研究”項目獲得了國家文物局首屆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二等獎。此外,中德專家還合作修復了唐代李憲墓出土的墓室壁畫、北周韋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墓室壁畫等。
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成果展覽
2006年4月在德國波恩聯(lián)邦藝術展覽館成功舉辦了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成果展覽,參觀人數(shù)達十余萬次,并被德國主要媒體和歐洲幾個大的新聞機構爭相報道,在德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陜西省文物部門帶來了220件通過中德合作,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修復和保護的文物。這是中德兩國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文物保護的一個成功先例。
這次展覽共展出真品184件組,12件組復制品,國家一級文物超過1/3,包括跪射俑、12幅漢唐壁畫、秦墓出土的一組青銅水禽以及唐代組玉佩、昭陵“十四國蕃君長”石像等,其中一些國家一級文物是首次在境外展出。這次展覽是對中德兩國文物考古部門開展合作15年來的總結,展覽規(guī)格高、數(shù)量大、種類多,是中國陜西出土文物在境外的最大一次展覽。
據(jù)統(tǒng)計,中德專家合作18年來修復保護了數(shù)千件(組)出土的珍貴文物,如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銀器、絲織品及鎏金青銅器等珍貴文物;茂陵陪葬墓出土的漢代錯金銅車馬器、鎏金銅車馬器、錯金鐵器及鉛器;北周韋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墓室壁畫、錯銀鐵器、鐵器和銅器等等。此外,還保護修復了北周安伽墓出土的石榻、神木大保當漢代畫像石、漢陽陵陪葬坑出土的彩陶俑等珍貴文物。
中德雙方的合作得到了業(yè)內(nèi)人士的高度評價,甚至原聯(lián)邦德國總理科爾也對此贊揚有加,這一成功的合作必將載入中德兩國考古界的史冊。
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日合作研究唐墓壁畫
1995年12月,陜西省文物局與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埋藏文化財保護中心雙方提出合作開展唐墓壁畫保護的想法、建議,并開始申請資金,擬訂了合作計劃。
1996年4月,由日本廣播電視協(xié)會NHK提供資金、陜西歷史博物館承辦,在西安市舉辦了為期 2天的“唐墓壁畫的系統(tǒng)保護項目論證會”。國內(nèi)從事壁畫研究和保護的專家王丹華、徐毓明、唐昌東、單煒等參加了會議。會議就唐墓壁畫的修復、保護、臨摹、科學研究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形成了《中日合作保護研究唐墓壁畫計劃綱要》(1996年度—1998年度)。自此,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與陜西歷史博物館唐墓壁畫合作項目也正式啟動。

唐墓壁畫首次出國展覽
1996年至2001年,雙方重點就唐墓壁畫病害、壁畫顏料褪變機理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利用日本先進的儀器對唐墓壁畫標本進行了分析測試,初步搞清楚了唐墓壁畫測試樣品的顏料成分和地杖材料的質(zhì)地成分,初步確立了顏料中膠質(zhì)的種類,并研究了唐墓壁畫加固新型材料和唐墓壁畫的保存環(huán)境。通過與日本就唐墓壁畫開展的合作保護研究,陜西歷史博物館發(fā)表、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包括著作4部、論文20余篇,涉及修復、保護、美術史、歷史考古各個方面。
2000年7月3日,經(jīng)過精心包裝的陜西省的三幅唐墓壁畫,在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終于踏上了首次出國展覽的征途,參加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日本NHK等主辦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國文明展》。三幅唐墓壁畫在日本橫濱美術館、仙臺市博物館、石川縣立美術館、香川縣歷史博物館、廣島縣立美術館展覽了11個月,于2001年7月安然無恙地返回陜西。該展覽獲得巨大反響,觀眾反應熱烈,參觀人數(shù)眾多,每日排成長龍,是在日本舉辦文物展覽中少見的景象。
日本壁畫
多年來,陜西歷史博物館每年派2名業(yè)務人員赴日考察學習、參觀訪問,日本文物保護、修復的專家也多次來館訪問交流。相互的交流訪問不僅加深了對陜西唐墓壁畫的研究,也加深了對日本墓葬壁畫保護的了解。
陜西歷史博物館重點對日本九州地區(qū)古墳時代的墓葬壁畫進行考察,了解了其與中國唐代墓葬壁畫的傳承關系及其影響,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了日本壁畫保護方面的科學方法、技術手段,如法界寺壁畫揭取修復技術、名古屋城障壁畫修復保護技術、古代字畫修復中的“漏嵌”技術和利用紫外線、電子束對絹進行老化處理進而開發(fā)修補用絹等技術。
延續(xù)永久的交流
2001年7月12日至13日,中日唐墓壁畫保護研究成果發(fā)表會在西安召開。總結了雙方幾年來合作的成果。之后,陜西歷史博物館和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展。200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赴日參加在奈良舉辦的文物保護國際研討會,并做報告《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墓壁畫》。
2007年,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申秦雁、張群喜再次到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調(diào)研日本高松冢古墳壁畫拆解、保護情況,龜虎古墳壁畫修復、保護情況,詳細了解了他們使用的材料、方法以及效果。
十余年的合作,雙方不僅在壁畫保護技術上收獲頗豐,而且增進了雙方文物保護技術人員之間的往來和了解,不少中日同行成了多年的老朋友,通過文物保護與合作為構架起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橋梁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