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內外各類商學院排名中,中國商學院前進的步伐很明顯,比如在今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再次名列第11位,并連續五年蟬聯亞洲第一。但業界人員的共識是,國內外商學院的差距仍然不小。
差距在哪里?又如何縮小差距?筆者采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北京大學國際MBA(BiMBA)美方院長楊壯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聽聽他們如何分析中國商學院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的差距,又如何謀求商學院更好的發展。

師資力量的瓶頸
就商學院數量而言,我國經教育部資格認定的商學院只有100多所,而國內現在真正有名的商學院只有幾所。相比之下,美國的人口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不到,商學院卻有1000多所,出名的商學院達到200多所。
除了數量上的弱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認為中國商學院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目前,中歐商學院的教師只有50多名,沃頓商學院的教師有250名,倫敦商學院也有200多名教師,所以我們還遠遠不夠。另外,國內能參與國際認證、國際排名的商學院還太少。”
北京大學國際MBA(BiMBA)美方院長楊壯教授有著多年美國學習生活經歷,深知發達國家商學院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他認為,雄厚的師資力量是保證商學院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但恰恰在這一點上中國商學院面臨的是“外教難找內教更難挑”的局面。“我們的外教經常感嘆,在中國教學比在國外要累一倍甚至更多。”既要帶來先進的教學理念又要應對跨國文化的挑戰,楊壯說一些外教會發現在國外備好的課來到中國總要不斷調整,否則與中國學員的接受程度不合拍,“事實上,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課程與文化的聯系非常緊密,因此要找到既有教學經驗又了解中國國情的外教,并不容易。”
盡管北大BiMBA的教材和師資都能勝任雙語教學,因此許多外企的培訓也會發來邀請。但讓楊壯有危機感的是,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勝任雙語教學的中國教授仍然屈指可數,而且在年齡層上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可謂“內教”更難挑。因此,他認為目前制約中國商學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還是師資隊伍的建設。
學術環境的軟肋
在今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名列第11位,但是該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始終認為,排名高低只是某一方面的指標,談及Ceibs乃至整個中國MBA教育的發展,他坦言最擔心的還是缺乏良好的學術環境。
張維炯認為首先國內沒有一流的學術雜志,沒有好的學術平臺。“目前我們教師要發表論文,都得去國際學術雜志,主要是美國的雜志。這樣的結果是什么?中國的教授要去美國的雜志發表論文,要研究美國的管理問題,這等于花費精力幫助美國人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有自己的權威雜志,不僅中國的教授可以安心研究中國的問題,甚至可以讓歐美的教授來幫我們研究中國的問題,來我們的雜志發表論文,這樣多好。”
其次,國內缺少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會議。“美國今年1月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就吸引了全球六七千人參加,我們何時能有這樣規格的學術會議呢?此外,目前我們國內各商學院之間的交流也很不夠。國外不少商學院之間的教授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授課的,但國內各商學院之間的教師幾乎是不交流的。如果能打破學院之間的壁壘,讓教師流動起來,對我國商學院的教育是大有好處的。”
張維炯總結說,中國商學院要真正發展起來,必須高度重視學術交流、多一些投入到建設一流的學術刊物和組織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上,只有好的學術平臺才能保證持續發展。
既要國際化又要土洋結合
對于商學院的發展,各位商學院的掌門人都無一例外地十分重視國際化戰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實行全球招聘教師,超過一半是外籍教師,其他則是“海歸”。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先后與加拿大UBC、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辦學,一個班50名國際MBA學員中,外國留學生有26名,超過了一半,這些學員主要來自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王方華說:“不可否認,我們和世界一流商學院是有差距的,主要是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所以我始終強調要加強國際合作,送我們的教師去世界一流大學進修,同時請國際一流教師來教學,做到‘借船出海’。在交大安泰,平均每周都有一到兩個國際代表團到來,所以我們的國際化交流是非常多的。另外,我們在聘請外教時,也傾向于挑選那些對中國國情相對熟悉的教師。”
積極參與國際認證、國際排名也成為大家的共識。張維炯認為國內能參與國際認證、國際排名的商學院還太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介紹說:“目前交大安泰已成為AACSB、EFMD、AAPBS三大國際商學院組織的成員,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他們的認證。最近,我們還在剛剛出爐的英國《金融時報》年度全球MBA排行榜上名列第41位。當初聽說要參評英國《金融時報》的全球排行,不少人包括學院的教師都勸我放棄,覺得我們和世界一流商學院的差距一定很大。但我始終認為,與國際一流商學院‘對標’是國內商學院早就該做的事情,有差距不可怕,但要知道差距到底在哪里,即使輸也要輸得明白。事實上,在過去的5年內我先后訪問過全球50多所世界一流商學院,經過考察對比,我認為中外商學院的差距并沒有人們、包括我們自己想象的那么大。我們在硬件等方面甚至已經超過了許多國外商學院。”
楊壯教授說:“首先要明白商學院是‘舶來品’,要強調國際化,同時要立足本土化,考慮中國的國情,將兩者糅合起來。” 楊壯坦言,既不能一味地“言必稱希臘”,也不能光喊口號片面追求本土化而瞎指揮,中國商學院應該學習歐美商學院辦學的基本理念、辦學方法和結構框架,但教學的內容尤其是案例分析應該是中國的,因為商學院的辦學是不能脫離整個經濟社會乃至人文歷史的大環境的。
楊壯認為,中國商學院需要研究國外的經驗,同時也要發掘自身的獨特之處,“在follow(跟隨)之后也要拿出別人沒有的東西,讓他們來follow你。”在他看來,目前不少中國商學院都在各自的辦學上做著積極的嘗試,但并不成熟,還不足以讓國外的商學院來尋求借鑒。
中國MBA的前景與理性回歸
對于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前景,張維炯希望未來5到10年我們國家能有5到10所商學院進入到世界一流商學院的行列;而王方華則預言今后會有4到5所中國商學院躋身世界百強的行列。
王方華認為這一預測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是分不開的,目前中國MBA出現了一個低齡化的趨勢,“未來5到10年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報考MBA的人數也會有一個高漲期。因為上世紀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中國出現過人口出生高峰,如今20多年過去了,那時候出生的人在工作4到5年后不少都有攻讀MBA的需求,所以對中國MBA教育發展來說機遇非常大。”
王方華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用人時也趨于理性,不再迷信MBA,這就需要攻讀MBA的學員對自己要有很好的定位。“比如,一些在國外讀完MBA的人回國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成為‘海待’,他們也需要合適的定位。這些都是MBA發展中的一個過程,我認為是理性的回歸。”最后,王方華建議:如果你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是在中國,選擇在國內讀MBA比較理想。如果你選擇去國外攻讀MBA,也最好選擇世界一流的商學院。與其去國外讀二三流的商學院,回國成為“海待”,不如選擇國內一流的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