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獵頭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隨著行業人才爭奪激烈,印度頂級獵頭公司業務火爆。印度最大的跨國獵頭公司安艾艾迪獵頭公司,成立于1981年,在孟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6財年收入達到45.1億盧比。
印度獵頭業的發展與自由市場經濟的制度體系、發達的軟件服務業、較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以及國際國內對技術人才的爭奪等方面息息相關。
本土人才保衛戰
印度經濟發展基于制度體系和語言優勢,私營經濟活躍,軟件業和服務業較為發達,經濟發展迅猛,新老行業的快速增長,使得印度對頂級管理人才的需求出現空前的局面。為搶在跨國公司之前發現本土高科技人才,印度“硅谷”班加羅爾本土IT人才獵頭機構成功崛起,他們受印度IT公司高薪聘請,旨在發掘新一代技術精英。獵頭們拉攏人才的手段各式各樣,包括高薪、股票期權、尖端科技研發及良好的工作環境等。
專營人才獵頭業務的馬富管理咨詢公司已擁有1萬名員工,并以“探訪卡”的方式建起了當地IT科技人才數據庫,其挖掘對象不僅限于已投身IT業的專業人才,還包括大量未走出校門的人才。2006年,總部位于孟買的塔塔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新增雇員3.2萬人,總數超過8.9萬。總部位于班加羅爾、市值275億美元的信息系統技術公司的雇員增加了至少3.1萬人,總數達到了7.2萬;2007年雇傭2.45萬人,以支持其預計高達28%至30%的收入增幅。該公司還是獵頭機構挖人的首要目標,員工流失率在5年中增長了一倍。
外企的本地化策略
外國企業巨頭爭相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就地使用印度技術人才。美國軟件服務公司Versata、麻省理工學院、惠普公司、數據管理軟件生產商 Veritas Software、通用電氣、福特公司都在印度設立技術中心。2006年12月,Google在印度班加羅爾和海得拉巴中心成立。同歐美其他跨國公司一樣,Google把研發中心放在班加羅爾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對印度數量大、素質高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資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選擇海得拉巴是因為當地講英語的人群數量龐大,并且他們都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技知識,另外還有當地極具競爭性的經濟環境和可靠的基礎設施。2006年,IBM公司在印度東北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市(Kolkata)建立了第四個軟件服務中心并宣布未來三年內將在印度投資60億美元。IBM公司在印度的員工總數已經達到43000人,為了進一步在印度擴展軟件服務和商務流程外包(PBO),IBM公司將雇傭更多的員工。獵頭公司竭盡全力在當地物色人才,以滿足人才需求。大量國外企業競相在印度搜羅人才,使得印度科技公司捉襟見肘。
此外,國外企業直接瞄準印度軟件人才。印度一向以“軟件人才的搖籃”而著稱,加上語言溝通方便,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企業特別看好印度的軟件人才。尤其是那些從美國歸來的印度籍IT職員成為最受歡迎的香餑餑。HeidrickStruggles公司甚至在新德里成立一個120人的知識管理中心,他們的工作就是挖掘和確定有才華的國際人才,幫助公司解決目前能人不足的問題。澳大利亞Robert Walter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源源不斷地從印度等國獵取經驗豐富的IT人才,提供給澳大利亞急缺人才的企業。
印度企業的國際化擴張
快速擴張的印度企業的招募更加全球化,從國外挖人的愿望也異常激烈。2004年,Infosys全球咨詢部從包括麥肯錫、埃森哲、CapgeminiGroup在內的多家公司招聘了70多位管理人士。2005年年初,印度Patni公司通過美國的獵頭公司從電子資訊系統挖走了業務咨詢師比爾·布德(Bill Budde),旨在同電子資訊系統以及其他向全球保險業提供軟件及服務的企業直接抗衡;此后又將摩托羅拉的托尼·維奧拉(Tony Viola)招致麾下,委以全球營銷總管一職。2005年3月,印度企業從電子資訊系統、麥肯錫公司、埃森哲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等知名的西方企業挖走了數十名管理人士。2005年12月,印度第二大企業集團塔塔集團(Tata Group)委托獵頭公司,成功地將澳大利亞電信的格雷格·楊(Greg Young)挖來,任命他為電信子公司的首席技術長。招聘公司Amrop 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在過去3年中,在印度任職的外國經理人比例從5%升到了15%。
據印度獵頭公司統計,目前印度有1000名左右的外國人占據著各行業的高端職位,而2005年只有143人。預計到2009年,目前的人數還將翻一番。與此同時,外籍人士和印度本地經理人的薪酬差別迅速縮小,甚至出現逆轉現象。高管獵頭公司Boyden認為,過去雇傭印度裔首席執行官的成本通常只有外國人的1/3甚至1/4,現在兩邊基本沒什么差別。獵頭公司Morgan Howard Worldwide表示,印度公司經常能夠開出6位數甚至7位數的待遇,另外他們還會提供股票類報酬,工作合同期限一般為3~5年。根據獵頭公司光輝國際的統計,在印度,一家跨國公司的主管年薪大約在40-50萬美元,很多甚至超過75萬美元。
獨特的“攜金”獵頭
印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有大批中高級軟件人才。據杜克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07年1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10年,在移民創建的美國科技企業中,26%的企業擁有一名印度裔創始人,比例超過英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日本創建人的總和。從1995年到2005年,硅谷15.5%的初創企業是印度人創立的。
印度對于人才外流,有著獨特的見解。獵頭公司眼睛盯住的不僅僅是“海外印度同胞”(NRI-Non-Resident Indians),而且還有他們能夠吸引和支配的大量資本。當軟件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印度前總理拉·甘地曾說過:“即使一個科學家、工程師或醫生在50歲或60歲時回到印度,我們也沒有失去他們。我們將因為他們在國外獲得經理職位或成為富翁而高興。我們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把這看成是人才外流,而應當把它看成是智慧銀行,正在積聚利息,等著我們去提取。”
在政府和獵頭公司的雙重作用下,曾前往美國創立“hotmail ”的沙比勒·巴提亞,計劃在2007年投資20億美元,在印度哈里亞納邦建立另一個“硅谷”。而“鋼鐵大王”拉克西米·米塔爾,也決定在奧里薩邦投資90億美元,建造一個新鋼廠。在2000的~2005年,回到印度的企業中層管理級以上的印僑,就多達3.2萬多名。據印度的獵頭公司Trans Search統計,以企業的首席執行官(CEO)身份回國的印僑每年就有20~30名左右。據Trans Search的推算,2007年將有50多名印僑以首席執行官的身份回到印度,他們不再是“永遠不會回來的印度人(Never Returning Indians)”了。印度管理人士和國際獵頭公司認為,可能會有更多“海龜派”回到印度創業。
隨著印度加速全球擴張和外國企業在印度擴張,人才爭奪問題已變得更加緊迫。據顧問機構均富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前4個月,印度企業在海外共進行了72筆收購,總價值達244億美元。在同一時期內,外國企業在印度進行了38筆收購,總價值170億美元。所有這些行動導致企業爭相聘用具有國際經營能力的印度高管和外國經理人。豐富的國內人才資源、大規模的高級人才流動、海外跨國公司和本土公司之間爆發的人才爭奪,都為獵頭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