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富人的生活:“用石油沖廁所,用可樂洗淋浴”。石油能不能沖廁所沒人試過,可石油洗澡卻是千真萬確的,在歐亞之交高加索山地的阿塞拜疆拉弗達朗市,最出名的旅游項目就是“石油浴”。
用高加索原油沐浴
來到拉弗達朗城外,你會看到巖石和灌木之間布滿了鉆井平臺和勘探塔,多得數也數不清,石油浴場就坐落其間。想洗個澡嗎?那好,請脫掉衣服,跳進那只沾滿油污,灌足了整整一桶高加索原油的普通白搪瓷浴缸,將身體慢慢伸展躺下,讓黑乎乎的原油直沒到脖頸,讓習慣香氛和牛奶泡沫的身體,在藍天綠樹和巖石堆中享受一次最原始自然的石油沐浴。
石油浴之療效
據阿塞拜疆開辦療養院的人介紹,這種石油浴能緩解關節痛、治療牛皮癬,甚至還能美化肌膚,放松身心。當地的醫生們也都異口同聲地贊同。

實際上,石油浴的好處在古代已有記載:著名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指出,石油中的瀝青成分能有效愈合傷口并防止感染;古羅馬博物學家普利尼更具體說明了瀝青的多種功效:止血、止瀉、止牙痛,治療白內障,緩解慢性咳嗽,治療肌肉扭傷等等;中國7世紀的《北史》也記載,新疆庫車的石油聞上去雖臭,卻能治療脫發、落齒等頑癥;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更詳細記載了用石油涂身的種種醫學效果:不但能治愈人的皮膚病,對牲畜的皮膚病也有療效。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不但人有洗石油澡一說,連駱駝、馬這些牲口也會洗。即使在250年前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印第安賽尼加族人也知道用石油來治療從頭痛、皮膚病直到淋巴痛、血液病等大小病癥。現代的醫生和美容專家也都證實了石油的上述效果,并且表示,石油中的瀝清成分可以幫助愈合人體皮膚看不見的微小傷口,從而改善粗糙、敏感等皮膚問題,而浸泡在石油當中產生的放松效果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容光煥發。
不過反對之聲也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就提出,石油中含有的煤焦油會讓人感染皮膚癌,但阿塞拜疆人與那些遠道而來熱愛石油浴的人對此卻從未放在心上。
阿塞拜疆的石油浴養生
高加索人素來以善于養生著稱,阿塞拜疆人是世界上百歲老人占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10萬人口中就有60多名百歲以上的老人。礦泉水養生、紅茶菌保健,都是從他們這里傳向世界的。
眾所周知,高加索的石油開采歷史悠久,石油品質舉世聞名,含瀝青多,含硫磺量也高,最適合用來洗澡了。不足的地方就是,用石油洗完澡后,全身粘糊糊有些不太好受,要用一大堆咖啡色油紙耐心擦上好久,然后在清水下猛沖好幾次才能穿衣服見人,著實有些費事。但對那些迷戀它的人來說,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微不足道。
石油浴之過去和未來
目前拉弗達朗的療養院總共就10個“浴位”,5男5女。療養院現在正在搞大酬賓,每個療程15天,每天石油浴1次,每次要用上一桶原油,歷時10分鐘。此外療養院還包吃包住,而收費只有450美元。
雖然待客條件很優厚,但是真正來洗的客人畢竟還不是很多:去年夏天光臨石油浴場的游客約有350多人,這已經比前年好多了,前年只有250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石油浴不靈,更不是阿塞拜疆人不好客。要知道在蘇聯時期,這里的療養院高朋滿座,生意興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都有多達3萬游客光臨此地。據療養院老板說,當時僧多粥少,浴缸不夠用,療養院甚至不得不就地挖個大坑,然后灌上石油,讓顧客在坑里將就沐浴。
而這一切都因一場戰爭告終。隨著蘇聯解體,號稱“民族火藥桶”的高加索地區各國間矛盾日益公開化、激烈化,阿塞拜疆境內亞美尼亞人聚居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也爆發了戰爭,拉弗達朗油田離戰場近在咫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許多石油浴主題療養院也因此關張。
如今和平早已經回到這里,石油浴的生意也在慢慢好轉。當地人深信,憑著高加索石油浴良好的口碑和過硬的療效,當年萬人爭洗石油浴的盛況很快就可恢復。有關部門還憧憬著依靠這一拳頭產品吸引全球游客,乃至海外游資,以幫助這個百廢待興的山國盡快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