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的化妝品公司在成立不久,很快迎來了輝煌。由于產品的市場定位得當,很快贏得了廣大終端商的追捧。然而就在公司有待進一步發展的時候,李總卻因為看到了市場中的另一處商機,決定轉換經營策略,以贏得更大的利潤。半年后,隨著公司的逐漸成熟,李總再次定下決策,搶占美妝的多層面市場,幾個品牌,幾條路線同時開展起來。公司的業務驟然增多,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已經顯現出國際性公司的氣派來。然而,僅僅三個月后,公司的資金運轉便開始出現問題。由于每個項目的開展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公司的經濟狀況開始變得捉襟見肘,漸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終于在一年后,李總的化妝品公司倒閉了。
買方市場有三大特征:生產過剩:商品積壓,市場的消費力小于企業的生產力;市場飽和:你再往里塞商品,就像飽和溶液一樣,倒入的溶質不可能被溶解,除非再來些溶劑才行;產品同質:質量、功能、渠道、營銷等都一樣了,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不知道該買誰的。這時,各企業舉起價格屠刀,紛紛跳水廝殺,唯恐那比刀片還薄的利潤也搶不到手。這就是微利時代的春秋戰國。
微利時代,沒有了一夜暴富者的蹤跡,更多的是先按照二八定律給自己畫個圈兒,從這個圈兒起步,踩穩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摘取遠方屬于自己的芬芳果實。
1少就是多
不要打麻將
國內企業有個打麻將的概念,叫大小通吃,誰來都是客,那就錯了。早在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總結出了“二八定律”。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即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一定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檢驗,是正確的。
那么在市場上,你的產品或服務也不可能賣給所有的人,這里只有20%的顧客屬于你,你要拿出80%的精力尋找這20%的顧客,然后再拿80%的服務來滿足這20%的顧客的需求,最后這20%的顧客將給你帶來80%的利潤。
2小就是大
一口吃不成胖子
許多企業迷戀于短期爆發的機會,渴望一夜成名,震驚全球。尤其是在高速發展時期,都雄心勃勃,發出“十年乃至二十年躋身世界500強”的豪言,以致盲目追求速度,片面擴大規模。其結果往往是投資過大,負債率過高,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滅亡或一蹶不振。
“著名的失敗者”史玉柱在《我的四大失誤》一文中痛陳自己的第一大失誤便是“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巨人集團的產值目標可謂大矣:1995年10億元,1996年50億元,1997年100億元。然而目標越大風險越大,如果不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沒有必要的組織保證,必然損失慘重。”
“巨人”是“吃得太快消化不良”的典型;而中國第一個導入CI的太陽神是“吃得太多消化不良”的標本。1993年,太陽神處于巔峰時期,全年營業額達到創紀錄的13億元,占當年中國保健品市場份額的60%。同年,太陽神向多元化進軍,懷漢新將“以縱向發展為主,以橫向發展為輔”的戰略口號改為“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齊頭并進”,一年內舉資3.4億元上馬了包括石油、房地產、化妝品、電腦、邊貿、酒店業在內的20多個項目。結果幾乎全部打了水漂,太陽神元氣大傷,自此一蹶不振。
既然自己沒有那么多胃,一口吃不成胖子,還是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摸著走,千萬別盲目亂跑,市場若不買賬了,一圈跑下來非得掉十幾斤肉不可。沒利潤不說,連一些積蓄都搭上了,悔之晚矣。
3精就是強
完成無間的接力
微利時代不可能再一夜暴富,即使你挖空心思通過投機取巧的手段賺了些錢,但市場是很公平的,你怎么從暴利中賺錢,再怎么賠進去。
既然不能一夜暴富,大家還是心平氣和些,別再指望破壞“游戲規則”,也別再迷戀于炮制“經典策劃”、“轟動新聞”、“密集廣告”、“夢幻概念”等打造百強企業。現在該回過頭來,把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市場定位、渠道規劃、技術創新、顧客滿意、品牌推廣、形象塑造等重要的經營指標做扎實、做精細、做到位。
企業做大本身是好事,但大而不精,無異于套個恐龍殼子,風一吹殼子就翻了,里面的蝦兵蟹將到處亂竄,尋找下一個寄居地去了。
4精細管理精細營銷
中國最神秘的營銷大師認為營銷要“精細”就得“打穿做透”——市場要打穿,營銷要做透。他時常告誡營銷經理們:“任何一塊市場,都如同一口‘油井’,淺嘗輒止或過度開采,都不是理智的做法。‘打穿做透’,精耕細作,是一個市場得以長久開發的最佳方式”。曾經,有位營銷經理對把他從一個大縣調到區里做市場不滿,可干了一年卻發現,原來一個區“打穿做透”了竟比一個縣的銷售額還多。
從小到大的發展是量的積累,每走一步必須踏穩,別踩空,這就要把每個環節做精細。
實際上一個成功的企業就是先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賣給20%的顧客,然后賺取80%的利潤,再滾動投資,在品牌聯想度高的領域或同一產業鏈上進行品牌延伸,擴大企業規模,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