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指導專家/ Christopher Richards慢生活大師
在這個加快生活步伐成為習慣的世界里,放慢腳步似乎有點逆道而行。工作場合下我們總是使自己看起來很忙碌。即使知道慢慢地完成工作一般都會更有效率,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匆忙地周旋于大大小小的會議和項目之間。你也許正在為日益加快的生活步伐而痛苦煩惱著,但還好你現在看到了這篇文章。人不是機器,不可以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快速高效地運轉著。蠟燭不能兩頭點, 精力不可過分耗。

人需要休息、放松和娛樂。我們不時地需要時間來思考一些事情,整理思緒,愉悅身心。但對于一個總是叫囔著時間有限的人來說,生活樂趣好像是觸不可及的事情。
放慢腳步,其實是一個養精蓄銳的過程。但這并不是說因為時間多得無聊而看更多的電視劇或是逛街來得以實現,你可能首先要學會就是要如何面對無聊。俗話說得好:“事情變好之前先變糟”。
不要放慢得太快
如果你是一個加速狂而因此想試著慢下來,你可能會沖動地突然就整個都慢下來,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改變需要的時間永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其中必然會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許多人退休后,從原來活躍熱鬧的生活突然安靜下來通常都會有一種失落感。過于活躍是對無聊生活的一種抵觸,而對于放慢生活腳步的恐懼其實也是害怕真正面對自己的恐懼。
沉迷于工作也許是社會上唯一被諒解的一個現代癖。近幾年來美國有很多的關于工作狂的書陸續出版。在日本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專門形容因過度勞累而致死的名詞:Karoshi,譯成中文就是“過勞死”。如果我們聽之任之,工作能吞噬掉我們的生命。
工作當然是必要的,關鍵在于要學會把握這個度。這個度得由你自己來決定。對生活充滿激情,這是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積極態度,但當動力變為壓力,強迫自己長時間工作時,也意味著你的身心正在受著摧殘。
德國作家約瑟夫·皮鲌的《休閑:文化的基礎》一書早在1940年就告誡大家不要讓社會進入到一個他所稱為的“全民工作”的世界里。我們都需要閑情去放松,去創造,去與他人相處以及學會如何思考。當我們對那些理所當然的生活原理和習慣頂禮膜拜時,也是我們的文化慢慢趨于毀滅之時。
令人不解的是,在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美國,卻有如此多的人抱怨著對生活的不滿。當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關于工作時,是不可能把它做到盡善盡美的。這也就驗證了另外一句俗語:“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要變傻。”

做獨特的你
放慢腳步在某種程度上能成就一個唯一獨特的你,這對于自己或是他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同時,從中你也許能體驗到與眾同樂其樂更樂的感受。你不需要一人獨自開始這段旅程,搭上我們這趟減速大巴,讓我們大家一起幫助你實現這個過渡,以實現輕松和諧的生活。
如果你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長時間地工作,那還好說。但如果你的長時間工作是出于對被降職或是丟工作的恐懼的話,那這份健康菜譜就是特別為你量身訂制的了。放慢腳步,即使是那么一小步,都可以讓你要求降一點,壓力少一點,耐心多一點。如果放慢腳步能讓你擁有一顆更加包容的心,你會比現在更可愛。
慢體驗
時間和生命的把握在于你自己。你可以把時間當作一種投資。那么現在就拿出那么幾分鐘,我們一起來想象一下,體驗一下慢生活吧:
如果你專門把明天空出來留給自己,那這一天會是怎樣的呢?你會有什么感受呢?在這次的體驗里,你不需要做出任何有價值的事情,你不需要在這段時間里把事情做好。
這里強調的是,這僅僅是一次思維體驗。就這么坐著想一想:早上起來是一個怎樣的情景,中午會做些什么,自己想去哪里,一個人待著的感覺會是怎么樣的。努力地想象一下這半天你會怎么度過呢?記住,這里沒有所謂的實現目標或是達到某種目的。你可以和你想在一起的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能想象到那個時候,你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嗎?之后的感覺又是如何嗎?
TIPS:
睡眠時間,并非越長越好
最佳睡眠時間應控制在每日7~8小時之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利于健康。每天習慣睡6~8小時的人,如果將他們的睡眠時間減少或是增加,他們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都可能增加110%。

TIPS:
夜間為免疫力加油
晚上坐在沙發上靜靜地享受音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嗎?不論如何,研究證明,晚上9~11點是身體免疫系統的調節時間,此時身體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輕松狀態,任何激烈的活動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的調節。如果能在這一時段選擇聽音樂,而不是習慣于看電視,相信你很少生病。因為音樂釋放的β波可以刺激腦垂體,對免疫系統的調節進行一定的促進和干預,可以強化人體免疫力。
慢時刻
如上面這段慢體驗只需幾分鐘來實現,那么你是否愿意拿出一個小時來放慢自己的生活步伐呢?你能想象一下有那么一個小時完全地沒有任何外界事物的打擾的情景嗎?
我曾訪問過一個有高度組織規劃能力的管理咨詢師團隊,調查他們是否有人按著無計劃的時間工作或生活過?結果是為零。拿出一個小時來過過慢節拍生活又會怎樣呢?工作期間里的一小時午餐時間最初的形成是用來給大家休息,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的。但這個理念卻逐漸在許多的辦公場合里改變消失了。
當你像對待其他重要的工作任務一樣對待這珍貴的一個小時休息時間,你會發現也不是那么難實現的。和自己約一次會吧。好好想想該如何計劃這一個小時?還是會忍不住把時間打發在刪除筆記本上的工作列表,看看今天完成了多少工作嗎?或者捫心自問:自己有能力慢下來嗎?是否嘗試過努力過呢?照顧好自己難道會讓你有負罪感嗎?
TIPS:
去美容院要下午4~8時
皮膚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保養若能與肌膚的自然作息時刻相吻合,就可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比如,晚11時~凌晨,肌膚對護膚品的吸收能力最強,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使用高效精華型保養品的話,顯然效果會很理想。上午8~12時肌膚功能處于高峰,組織抵抗力很強,可作面部、身體脫毛、去斑除痣及文眉等美容項目。下午4~8時隨著微循環的增強,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能充分吸收營養,此時最適合去美容院做保養。
TIPS:
洗手需要15秒

有的人洗手,雖然也打上肥皂,但剛剛搓出點泡沫來就馬上用水沖掉了。大多數人每次洗手的時間不足8秒,如此短的時間很難有效清除手上的細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一定要用肥皂和清水搓洗15秒鐘。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可以哼唱兩遍《生日快樂》歌。
慢心境
欲速則不達。如果能在壓力下表現出自己的平穩和從容不迫定,你會從中獲益。三思而后行,在迷路的時候,和毫無頭緒想當然的盲目尋找相比,停下來拿出地圖好好研究一下路線會更有效率。當我們壓力過大時,行動之前的周全考慮也體現了對自身沖動的自控能力的把握。就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魯德亞德·吉卜林在送給即將前去參軍的兒子的詩歌《如果》里寫道的, 如果在眾人六神無主時,你要鎮定自若而不人云亦云。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慢下來并不意味著你在偷懶。
TIPS:
吃甜點不發胖的時間
午飯后30分鐘~1小時內,品嘗一杯加糖和伴侶的咖啡,不僅有助于消化,還能促進脂肪燃燒。如果你不僅嗜好咖啡,還喜歡甜點的話,最好選擇在11點前進食,此時攝入的脂肪大部分會轉化為能量被消耗掉,基本上不會在身體內囤積起來。對于想減肥的女性,建議你將晚飯時間提前到18時之前。
TIPS:
下班時間最適合健身
以前的人喜歡早起鍛煉,如今潮流卻變了:許多年輕白領喜歡下了班去健身房流汗。不錯,這樣的變化顯然更科學了。16~18時這段時間內,人的體溫上升,肌肉的力量和彈性達到頂點,而且肺活量和心臟功能更強。同時,你的味覺、視覺、聽覺等感覺最敏感,全身協調性最好,尤其適宜網球、游泳和消耗脂肪的有氧運動。

放慢咀嚼速度
你們中有多少人曾在媽媽的教導下注意吃飯時不要吞下食物而需慢慢咀嚼呢?小朋友們吃起飯來,都是邊吃邊跑,邊玩邊吃的。最先興起于意大利的慢食運動就是對快餐食物的一種抵制,當然,這就涉及到了另外有關本土文化的主題上去了。而現在的定義是,從消化系統上來講,慢食可以促進減肥。慢慢地咀嚼食物有助于食物營養成分的釋放。
人很容易就會暴飲暴食,但慢慢咀嚼可以幫助你控制食物的攝入量。不可否認,食物就像是石油給人前進的動力,但獨自一人,或是邊工作邊吃飯,你就可能會吃得更多更快。當我們吞下食物時,都不給我們的胃一個很好地消化它們的機會,或者,此時大腦也沒有接收信號提示我們其實已經飽了。訓練自己慢下來的一種途徑就是在工作學習的間歇休息一會,少吃多餐,或者和他人一起坐下來吃飯,給胃留有一個消化的時間。
放慢運動速度

如果你有在健身房舉起啞鈴的經驗,你就知道,慢慢地舉起比迅速來回地舉起要困難得多。舉啞鈴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健身。但是,日常生活里人們都應付了事般地做著重復的事情,似乎總是認為越多越好。但恕不知,換個方式,放慢腳步,不急于求成,心中想要的目的卻能夠更快得以實現。
超慢速肌的創始人肯特欽斯曾嘗試發明了一套通過超慢速度幫助受訓者燃燒脂肪的運動,以達到在短時間里迅速減肥的效果。他一直堅持多年的12分鐘慢速運動:18個緩慢柔和的氣功動作幫助自己時刻保持著一種心態平和的態度。這方式簡單易行,講究平衡以及鍛煉著身體的韌性。
個人來講,如果想要達到更快健身的效果,就要更大地放慢自己的速度。當停下來時,所觀察到的也就更多。留意自己的呼吸其實可以稱得上是一項簡單易行的運動。是的,就這么靜靜地觀察自己的呼吸就能培養慢下來的習慣,沒有比這更容易操作的運動了吧?
集中自己的能動力

“多任務工作是一種道德弱點的表現。” 當然這是開玩笑。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得不同時做著好幾件事情。人的身體都充滿著電化反應,我們需要不斷地呼吸、思考、審視著我們的內部環境和外在環境。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同一時間里做更少的事情以達到更集中辦好眼前事的目的。當開車時,如果想著安全駕駛,我們就選擇不去講電話,不聽收音機,不和乘客聊天,只是專心地開著車。放慢腳步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更多地注意到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放慢腳步能幫助我們全神貫注于手中的事情。正如Zen所提倡的聚精會神原理,放慢腳步能指引我們進入這個區域,或是如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提出的心流區(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的心流理論: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試著走路慢一點,回答問題慢一點,講話慢一點,這難道會讓自己看起來顯得笨拙一點嗎?怎么會呢。
現在就開始吧
個人的精力、注意力、時間都是有限的。通過放慢節奏我們可以使這些都盡量做到盡善其用。放慢腳步是一種反直觀理念,有時候會令人難以捉摸,但是不管它聽上去多么的合情合理,也沒有必要表現的與他人格格不入。然而你不用覺得孤單的,當你想體驗慢下來的好處,當你不確定自己該如何擺脫加速上癮的習慣時,搭上我們的慢速大巴吧,它會給你想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