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的醫術最差
最好的管理是事前管理
一日,魏文王求教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的醫術最好?”扁鵲答曰:“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當中最差的一個。”魏文王不解地說:“請你再介紹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是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能及時下藥鏟除病根,結果,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在我們家中受到推崇。”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不覺得痛苦,此時二哥藥到病除,結果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能治小病。”
“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絡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

魏王大悟。
人們總認為能解決“大問題”的人才是“大專家”,殊不知能在平時杜絕“出問題”的人(或制度)才是最了不起的。
人們總高度評價在“痛定思痛”之后的“亡羊補牢”,卻不屑一顧“防微杜漸”之中的“未雨綢繆”,這是一種“情有可原”的錯覺。
80年后的一封信
責任心與制度
20世紀末,武漢市中心六層的景明大樓收到一封英國信函。
寫信的是1917年該樓的設計單位——一家英國建筑事務所,它在信中表示:當年設計的安全期限為80年,現已到期,敬請注意該樓的安全。
這個設計單位遠在萬里之外,又是80年前設計的樓房,而設計者也已去世,該建筑事務所居然還惦念著80年前交工的大樓的安危……
人光有責任心還不夠,還要讓責任心貫穿在制度之中,使之千百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