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富蘭克林·金
1909 年,美國農業部土地管理局局長富蘭克林·金途經日本來到中國,考察了中國農業數千年不衰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于1911 年寫成了《四千年的農民》一書:“中國農業長期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國農民勤勞、智慧、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地力。”
1935年
阿爾伯特·霍華德
英國植物病理學家霍華德被稱為有機農業的“奠基人”,他受《四千年的農民》一書的影響很深。1935年他出版《農業圣典》,提出了有機農業的中心思想,并推動了全球有機農業的興起。他推崇“回歸理論”,大力提倡回收再利用有機廢物,包括污泥回田。
1942年
J·I·羅戴爾
作為著名出版公司羅戴爾公司當時的掌舵者,1942 年羅戴爾創辦了他的第一本雜志《有機園藝和農作》,鼓勵人們“過更健康的生活”。受霍華德的影響,20 世紀40 年代,羅戴爾買下了位于美國賓州庫茲鎮的一個有63 英畝土地的農場,親力親為,至今農場已傳承3 代。
1950'S
有機農業的沉寂
20 世紀50~60 年代,是全球有機農業的沉寂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化學能源成為世界能源利用的核心,高度機械化加上化肥、農藥、激素的大量施用,使農業生產方式趨向工業化和密集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將人類從食物嚴重不足的困境中解放出來。然而,有機農業則被冷落了下來,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1962年
《寂靜的春天》
1962 年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在關注環保的同時使在農業中過度使用農藥的危害受到世界性關注。
1970'S
替代農業思潮
20 世紀70 年代初,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開始興起,提出恢復農業傳統等觀點,有機農業的發展再次受到重視。1972 年,美、法、英、瑞典及非洲一些國家共同發起成立國際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
1974年
馬里夫·利維
年近90 歲的利維經營著以色列最大的有機農場,是以色列第一個身體力行實踐有機農業并證明有機農業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的人,因此以色列政府授予他“有機農業之父”的稱號。1966 年,他發現農場里的常規打藥的作物出現退化現象,而沒有打藥的果園長勢卻優于其他果園,這些現象都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種植方式。1974 年,利維率先在農場省區周圍嘗試開發有機農業,并在生活區周圍建立起“生態帶”,隔絕傳統農業的化學污染。
1983年
英國王儲的帶頭
1983 年,查爾斯王子興辦了一個有機農場。
1990'S
有機農業熱潮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世界農產品供給已趨飽和,石油農業的危害愈發明顯,歐美、澳洲等地相繼出臺有機農業的方針政策,興起了以保護環境為宗旨的有機農業熱潮,全球有機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2000'S
何贊能
今年51 歲的他被譽為“馬來西亞有機農耕的先驅之一”。成長于巨富之家,卻一直以農民自居。他放棄家園的椰林和膠林去學習耕種后,察覺到農藥對大自然的摧殘。“萬物生態是互相依存的,動、植物甚至小昆蟲都是自然生存法則中的一分子。”他建立了萬農有機農場,尊重并效仿自然法則,30 年來,最初的伙伴相繼放棄,他卻將有機農耕的崎嶇道路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