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題圖/歐萊雅
近兩年,漸漸成為社會主勢力的“70后和80后”自發地形成了很多的新新族群,如:樂活族、月光族、御宅族、辣奢族、奔奔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并且敢于堅持和張揚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其中,“樂活族”崇尚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愛旅游,走遍地球是他們的終極夢想。作為承上啟下的一群人,他們的個性鮮明,成為走在這個時代最前面的先鋒。
70后vs 80后,開始呈現“樂活一族”


“樂活”真是個有趣的譯名,用它來譯LOHAS,確實有點意思。“樂活”的妙處在于既是一個合適的音譯,卻又是一次別出心裁的意譯。它既是“快樂生活”的縮寫,卻又是一種新的生活形態的描述。
這個巧妙而俏皮的“樂活”突然在中國形成了一股風潮,當然有它的深刻的時代背景。它既是一種時髦的生活風尚,卻又是一種新的價值觀。“樂活”的崛起當然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之后的結果,也是新的“70~80后”崛起之后的新現象。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樂活”的價值開始成為社會的新的趨向必然帶來中國發展走向和生活形態的深刻轉變,它其實說明了新的社會思潮和新一代人正在悄然地由生活方式開始進行一次社會的變革。
“樂活”是一種注重環境和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這種注重人和自然之間,人和社會之間和諧的價值在一個經濟落后,生活水平較低,面臨嚴峻發展問題的社會里當然是不可能被多數人理解和接受的。雖然“樂活”看起來只是一種生活的形態,但我們從這種形態的出現正可以看出一個新的時代的文化和社會思潮正在取代過去的不少流行的觀念。我們的生活和思想都面臨著一次“換代”的沖擊。
80后的一代從來沒有經歷過中國最匱乏的日子。他們生長在中國最富裕的歷史時代,同時也是獨生子女較多的一代。他們的價值往往是以普遍性的價值為基礎的,而且他們直接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經濟繁榮所面臨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問題。所以,他們對于“樂活”的熱愛正是順理成章的。
這些以“樂活族”自稱的都市年輕人現在最大的已經接近30歲,而最小的已經到了上大學的年齡。他們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已經早就顯現了出來,而現在在經濟和社會價值方面的影響力也開始顯現得淋漓盡致。于是,現在年紀大的人在這些價值上不得不自覺不自覺地追隨年輕人的腳步。在“樂活”的生活方式上,年輕人引導社會潮流和趨勢的狀況可以看得格外清晰。我們在觀念上開始追隨年輕人的觀念“換代”的歷程已經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流行的拼命工作,拼命享受的價值正在受到巨大的沖擊,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了。
無論如何,“樂活”的追求已經變成了新的潮流,這個潮流會持續地變為我們大家的生活的一個主題。我們就讓“樂活”繼續“樂活”吧,它是創造我們這個環保地球的新勢力。
他們的樂活聲音
拒絕做“房奴”
陳明 26歲 法語口譯員
“80后”很大一部分都是初入社會,不是“月光族”也接近月光。很多不是本地的剛畢業的學生,多半會選擇合租,這樣不僅可以緩解資金問題,也是向獨立生活的一種過渡。
我也一樣。其實加上自己的積蓄和父母的一部分資助,買房子也不太成問題,關鍵是成為“房奴”后,感覺自己的生活被一棟房子禁錮了,時間越久,感覺壓力太大。所以我還是選擇租房,而且現在合住的同學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人,大家有著相似的興趣和愛好,加上彼此都十分信任,相互照應,所以相處得很好。這樣一來,每月“省”下的錢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購物、玩樂。而且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緩解,心情自由又輕松。
有人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總是缺乏一種理性,但我們正在慢慢成為社會壓力最大的群體。在壓力中尋找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種必然。
我們找樂,我們不快樂
曉楓 24歲 媒體從業者
好像我們這一代人基本都沒有什么快樂,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愛找樂,越來越多的人不快樂。有了電,有了汽車,有了飛機,有了CD,有了迪斯尼——屋子里光明了,我們的心卻如原始人矛下的小獸暗暗地蜷伏;派對熱鬧了,我們卻兀自走向無邊際的靜默,去享受孤獨的狂歡;空間自由了,我們卻把鄰居的名字忘記了,家書抵萬金的感動沒有了;音樂響起了,我們流淚了……因為我們不快樂,所以這個地球不快樂,還是相反?當更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開始了“樂活”。
快樂過,還是快樂著?
嚴松 29歲 金融行業
有關快樂的活,我們可以搜索到海量的描述:溢滿香檳的晚餐,中獎百萬的彩票,牛不可當的股市,傾國傾城的愛戀……然而,當人類依附生存的地球發生問題的時候,我想,所有那些關于快樂的詞都只是一種虛無。
吃健康食品與有機野菜,穿天然材質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騎腳踏車或步行,練瑜伽健身,聽心靈音樂,注重個人成長,我們這群人都通過消費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實踐,希望自己心情愉悅、身體健康、光彩照人,這是一種跨越地理、種族、年齡的限制,滲透地球人的生命理想。
我們的快樂被一些燦爛的瞬間定義著。因為有象征,每個姿勢、每個狀態都顯得妙不可言。當這些不復存在,我們苦惱又無可奈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快樂地活過”,而不是“快樂地活著”。樂活屬于后者,一切正在發生,不是支離破碎的彩片,無關余溫,無關終結。
地球快樂我快樂
Tracy 34歲 公司行政人員
在很小的時候,上一代人教導我們說我們的地球地大物博,然而長大以后,發現了人類對這個地球,要求得太多,以為那樣會快樂。結果,這個地球擁有的越來越少,我們擁有的也沒有增多。當我們離開時,再多的東西我們帶不走。留下來,有關虛偽的鬼魂,有關樹木的尸體,有關塑料,有關“××到此一游”的惡俗印記。我們索取太多卻沒有愛護,我們有太多不滿意卻不知感恩,所以地球中年“過勞”了。
樂活的朋友會挑選精致的自帶購物袋上街,會將自己的生活垃圾分為好幾類分別處理,會選擇環保汽車,在許多時候盡量不用車,以花費更多時間為代價去堅持這些習慣。麻煩了一些,但是他們卻正在快樂著,“帶走的很少,留下來的也不多”,也許這就是他們為這個地球快樂所做的事情吧。
“樂活”有關心態
華斯麗 31歲 部門經理
放一放你的MSN,放一放你的手機,放一放你的MP4。放一放,給自己幾分鐘自然人的身份,獲得一個沒有“E”束縛的假期,需要點權衡,需要點勇氣。
樂活的朋友,穿天然顏色的棉質衣服,身上沒有Prada的炫目,沒有藍牙耳機也沒有Ipod,這讓我想起那個令人心馳神往的魏晉。素衣行,素手琴,倘若說嵇康的《廣陵散》曲未絕,人已絕,絕的就是那種自然中的恬淡,恬淡中的狂放吧。
如此看,“樂活”又是一種心境了。這個時代,金錢、物質變化得太快,心情的琴弦被撥動,能平復的只有你自己。對你的鄰居微笑,對你的父母傾訴,和你的朋友小聚,不要太復雜。街還是那條街,但是從明天早上起床我們開始簡單擁有,簡單愛,活著。這個藍色的星球快樂了,我們才快樂,就算是我“樂活”的一點感悟吧。
做80后的追隨者
60年代的這一代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窮過,也富過,但是幼年時候并不富裕的生活在意識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他們大多數人都有環保意識的,但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比較多。行動上卻只是偶爾為之,沒有長性。
與80后樂活族比較,這些人永遠都不會是樂活族的核心力量,因為他們大多數都經歷過長久的物質匱乏,所以,在他們成年之后會很急切地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追求一種物質的滿足。由于當年的匱乏讓他們的物質欲望過度地膨脹,這樣的追求造成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考慮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但是在環保新勢力的80后樂活族的帶動下,在他們反思之后,成了80后樂活族的跟隨者。
我眼中的“樂活”
蘭董 47歲 專業雜志主編
過去我們生活在一個相當匱乏的社會之中,我們的生活的消費已經被壓到了最低,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提倡“樂活”的機會,反而會將這種生活視為一種奢侈和多余之物。其實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相當的發展水平,也就談不上樂活不樂活了。


我還記得我父親從干校帶了兩罐自己煉的豬油回來,我們家吃了不少頓豬油和醬油拌飯。我覺得那確實是讓我“樂活”的美食。在那個匱乏的年代,這樣既不環保也不科學的飲食其實沒有任何不健康之處,因為我們大家的飲食中的油水都太少了,偶然吃一次這樣的飲食,其實是生活的重要的樂趣。
那個時代大家不可能提倡或者弘揚今天這樣的“樂活”,我們會覺得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離譜生活。只有莫名其妙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吃飯都要定量的時代,還有什么“樂活”之類可言呢。
我小的時候,經常看一本叫《摘譯》的雜志,里面常有西方關于環保的書的介紹,我當時覺得這些思考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當然是我這樣的少年眼界狹窄的結果,但其實也是中國的社會現實根本沒有提供這樣的意識覺醒的條件的結果。今天有很多人指責我們過去沒有環保和健康生活的意識,當然自有其道理。但在我看來,這種批判其實還是一種苛求,當年大家的生活條件確實很差,所以這樣的意識不可能建立起來。
正是由于太久的匱乏的存在,我們才會這么急切地追求生活的改善,追求一種物質的滿足。正是當年的匱乏讓我們的物質欲望過度地膨脹。這樣的追求當然會有問題,但當時的歷史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背景,苛責過去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只有在今天的背景下進行反思。
90后,
不節約不環保?
90后是沒有完全長成的一代人,環保意識不夠強,如果有人提出來,他們也會跟隨著做得好,但是,在日常生活里,長期堅持難度大一些。
與80后樂活族比較,如果說80后是物質富裕的一代,那么90后就完全是物質過剩的一代,他們不節約不環保也能過活,這和他們的60后期和70后的父母有脫不開的關系,那一句口號是:苦什么不能苦孩子。可見那些父母把自己賺錢的金錢都毫不猶豫貼在了90后這一代孩子身上,只指望他們能成龍成鳳,卻沒有想到健康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就目前而言,在兩三年內,90后的樂活族仍不能成為樂活族的主流。
我眼中的“樂活”
康輝 18歲 在校學生
不管是70后還是80后,都在羨慕我們小皇帝般的生活。其實,他們哪里體會我們這種除了呼吸可以自主以外,什么都不能自主的生活。
上一代和上上一代人都把我們比作寄生蟲,其實,這很大原因仍然是取決是我們的父輩們,可能因為他們自己當初物質差一點,然后,到了我們這一代拼命的想讓我們當小皇帝,只怕我們吃的差了穿得土了丟他們的人。
我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我身體不好,經常發燒,我媽沒有說去給我做一頓面糊糊,而是帶著我去吃麥當勞,當時給我要了滿滿一個托盤,我沒有胃口,她就逼著我往下吃,你不知道當時那個痛苦樣,我恨不得撞墻死了算了,可想而知,那一頓洋垃圾吃下來,我的病成什么樣了,后來醫生狠狠地訓她,說如果沒有這一頓洋垃圾,我最少可以少打三天的針,你說郁悶不郁悶?
和80后的人相比,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自主性更差一點,如果父母對我們的生活干涉少一點,或者說他們給我們一個健康的引導,我想,我們一定比80后那些人更愿意做樂活一族,更愿意注重環保,因為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比他們活得空間和時間都要富足得多。
TIPS:他們樂活,也各有特色
樂活派新興族群
月光族
崇尚零儲蓄,城市“負翁”代言人;
敢于消費,勇于享受,衣食住行都不能虧待自己;
從不為沒有銀行存折發愁,反正還有信用卡嘛;
貸款買房、貸款買車的忠實簇擁;
經常在一個固定的周期內(一般為30天)體會到腰纏萬貫、身無分文、負債累累的生活;
勇于嘗試新的東西,如新款服裝、新款美食、新款化妝品,并且掌握流行趨勢的發展,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摩登人物;
很多朋友同時也是他的債主;
原計劃買雙襪子,卻將整套行頭搬回了家;
和朋友的約會永遠定在某購物廣場。
御宅族
是指一些人過份沉迷于某種事物,例如動漫畫、游戲等;
他們對於自己沉迷的事物無所不知,還每天不斷尋找新的資料加以牢記,
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盡量記入腦中,也不會主動去接觸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們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沒有意義,每天過著很滿足的生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御宅族會尋找某種特別事物作為媒介從而輔助封閉自己;
很多時御宅會被認為是難與異性相處,對人欠缺普遍應有的態度,不懂適應社會。
干物女
跟宅男相對應的,屬于御宅的一種;
追求懶散閑適生活的年輕女人;
不管額頭看起來有多高,在家里一定把頭發隨意夾起;
愛穿寬松的運動彈性布料,整體看起來不搭也無所謂;
隨便站在廚房吃東西;
最近只有爬樓梯讓自己心跳;
忘記東西則不脫鞋而直接以腳尖踩地板到房間拿;
假日不化妝也不戴胸罩;
一晃半年沒上美容院;只有夏天除毛;
一個人也敢上飯館吃飯;
認為在家看漫畫也比跟男人談戀愛有趣;
十項特點里有六項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干物女,如果有四項就得小心,是干物女的預備軍了。
辣奢族
名牌的狂熱追求者;
不管經濟狀況如何,都不會熄滅他對名牌的熱情;
對品牌有深入的了解,有明確的品牌偏愛;
服飾、美容上的開銷永遠排在支出的首位;
是會省下伙食費去購買心愛衣物的人;
以品牌作為購物的首要標準;
一條漂亮的裙子、一根時髦的領帶,會讓她日思夜想,得之而后快;
而求之不得的時候,心里就想被辣椒辣過一樣的抓狂;
把欣賞時尚雜志當成最好的休閑之一;
參加歐洲七國游,購物的樂趣遠大于游覽。
NONO族
拒絕名牌,選擇品質而非品牌;
選擇舒適、簡單的服飾;
也趕潮流,但更喜歡去小店淘貨;
極具審美能力,在簡潔家居布置中體現自己的個性;
喜歡自然清爽的“裸妝”;
愛做手工,喜歡DIY生活用品或送人的小禮物;
對事業的選擇體現在自己的興趣上,不被物質所左右;
電視幾乎成了擺設,每天洗完澡躺在床上看自己喜歡的書是最大的享受;
旅游是為了心靈的放松;
追求從一而終的愛情。
奔奔族
三十歲左右,最具責任感和抱負,同時又是壓力最大的一群人;
出身平民,靠自己雙手打拼,房子、車子……一步一步實現財富與幸福的夢想;
荷包尚不豐滿,但腦袋十分靈光,時時自信滿滿;
有敏銳的商業頭腦,股票、基金是他的拿手好戲;
有時被發財的創意激動得睡不著覺;
典型的IQ高過EQ,理智戰勝情感,多數人選擇晚婚;
愛看財經、環球經理人、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多過;
對張朝陽的八卦感興趣,遠遠超過超級女生;
老朋友聊天一般都以“最近有什么好項目”開頭;
關注商界新貴的年齡,大過自己的話還能得到安慰。
拿鐵族(latte)
表面傳統、骨子里極其前衛的人;
極致的享樂,無邊的自由是他們的標簽;
白天是衣冠楚楚的白領,晚上才是狂野不羈的自己;
聽從自己心里的意愿,絕不被他人所左右;
寵愛自己,不會為掙錢而累得臉色蒼白,也不會為買名牌而省吃儉用;
酒吧、茶座是他常常留連的地方,極限運動也是他的最愛;
愛好“殺人游戲”,而且不喜歡扮演“police”角色;
不是叛逆者,但堅持自己的生活準則;
以中式道德為行為的準則;
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給原本不易的、枯燥的生活咖啡注入一縷溫暖的奶香。


飛特族
沒有固定職業、從事非全日臨時性工作;
只在需要錢的時候去掙錢,從事的是一些彈性很大的短期工作;
錢掙夠了,就休息,或出門旅游,或在家賦閑;
很多是為了夢想在城市間游走靠打工為生的追夢者;
職業思想是開放和流動的,而非一成不變;
深知職業知識和技能都是需要隨時學習的,所以不怕變動,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旅游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等到老了才開始;
周游世界、追尋夢想的魅力要遠遠大于安身立命、安逸穩妥;
很少在一個地方和一份工作上停留太長時間,只喜歡做自己想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