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為什么”
一切從杜絕浪費開始
1950年,豐田公司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當時只有2億日元的資產,已朝不保夕。此時,豐田喜一郎想到石田退三是個管理能手,于是“三顧茅廬”,石田退三答應接替豐田擔任總經理。
石田上任后到各車間、課室視差,發現了豐田衰落之源——浪費。
于是,石田立即著急豐田中層以上的干部開會。會上,石田羅列了種種浪費現象,并請會計把賬本打開讓大家看看哪些是不合理的支出。

而后,石田針對浪費成風,提出了“杜絕浪費”的治廠綱領,明確規定:凡是在杜絕浪費上做出成績或提出好建議的人,就立即受到表彰、獎勵,甚至提拔重用。否則,就要立即受到批評,嚴重的會受到懲罰。
同時還規定:所有管理干部都要走出辦公室,到現場辦公,一旦發現有任何明顯的浪費跡象,就要不斷追問“15個為什么”。比如,當事人報告:“保險絲斷了?!眲t問:“為什么保險絲會斷?”答:“因為掉進鐵屑?!薄盀槭裁醋屗暨M鐵屑?”“因為沒有防護罩?”“因為車間沒有統一安排。”于是,立即由車間主任解決車床加罩問題,從而使這種停車造成的浪費永遠不會再發生第二次。豐田絕不允許“重復錯誤”,如有必罰。但第一次出錯,能找到原因,杜絕浪費,反而會大加表揚。
從此,豐田起飛,石田退三也成為日本“管理之王”。
管理,不在于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于基礎管理的態度認真求實,不斷想出新的辦法。石田提出“杜絕浪費”,并不新鮮,但它卻是豐田扭轉頹勢的要害。更重要的是他認真、從嚴、從高的要求使這一綱領得以實施到位,不僅是做表面文章。
管理貴在認真。
百足蜈蚣先邁哪條腿
簡單問題何需復雜化
蜈蚣是用成百條細足前行的。一只青蛙見了蜈蚣,久久地注視著,心里很納悶:四條腿走路都那么困難,蜈蚣居然有成百條腿,它如何行走?這簡直是奇跡!蜈蚣是怎么決定先邁哪條腿,然后又邁哪條腿的呢?
于是,青蛙攔住了蜈蚣,問道:“你是怎么用這么多條腿走路的?這簡直不可思議!”
蜈蚣說:“我一直就這么走,現在你既然問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這個念頭第一次進入蜈蚣的意識。蜈蚣站立了幾分鐘,蹣跚了幾步,終于趴了下來。它對青蛙說:“請你再也別問其他蜈蚣這個問題了,走路對我們來說本不成問題,現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動不了了,成百條腿要移動,我該怎么辦呢?”
貓有貓道,狗有狗道,有時就是不能為外人道哉!某些專家向企業家們提出理論性的力量,容易使這些實戰派們陷入簡單問題復雜化的陷阱,反而影響了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對市場的本能反應。術業有專攻,理論解釋是學者的本分,而持續地做下去,才是企業家的天職。松下幸之助80多歲退休時,記者讓他介紹一下擔任60多年總經理、董事長的經驗,松下的回答很簡單:就像下雨要打傘一樣,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是的,何必要問“為什么”。

蟬鳴與雞叫
言貴恰逢其時
《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墨子講學,學生子禽問:“多說話是一件好事嗎?”墨子回答說:“你聽青蛙蟬蠅日夜鳴叫,以至于口干舌燥,但沒有人停下來聽??梢恢还u只需在天亮時長鳴一聲,就會驚動天下夢中人。所以說人言貴在言時、言意,貴在實用。喋喋不休的空談何益之有?”
不要以為重復的作用只有“強調”,在更多的時候它獲得的評價只是“絮叨”二字。只有在關鍵的時刻說出要害的話,才是最有分量的。
指導專家 / 楊松霖
營銷與品牌導師,品牌原動力的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