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逐漸成為中國大城市里的尋常風景時,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也隨著城市風景的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趣的是,關注這些變化的不光有中國政府、社會學者、尋常百姓,還有個來自異國他邦的“老外”——德國攝影師塔尼婭·賴特。在柏林亞太周上,她用自己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向觀眾展示了這些變化中的一部分,并與觀眾共同探討中國城市變遷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變。
緣于童年的一次旅行,賴特對中國產生了強烈興趣,以至于她在大學里把漢學作為了自己的主修方向,接受過專業攝影培訓后,她來到北京工作。此間,她一直關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她的圖片展——《21×21——21世紀生活在北京的21層樓》,拍攝的是她在北京不同地方的高層住宅里拜訪過的21層樓住戶的客廳景象。賴特說之所以選擇住戶的客廳作為拍攝對象,是因為客廳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是朋友聚會、家庭議事等活動發生的場所。
賴特說,她攝影作品中的房屋面積大多超過100平方米。在大多數家庭中,客廳里擺設的都是最新潮的家用電器。跟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一樣,為了適應這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房屋的主人也在尋找自我.追求屬于和適合自己的風格。
澳大利亞探險家創皮劃艇越海新紀錄
塔斯曼海連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很多皮劃艇愛好者渴望挑戰并不斷嘗試穿越的海域。25歲的詹姆斯·卡斯特里希昂和24歲的賈斯廷-瓊斯這對澳大利亞皮劃艇探險者終于靠自己的實力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艱苦地與海浪搏擊兩個月后,終于把自己的皮劃艇從澳大利亞劃到了新西蘭,創下了歷時最長的二人皮劃艇跨海紀錄。
詹姆斯和賈斯廷從澳大利亞的悉尼出發,他們駕駛著一艘9米長的雙人皮劃艇,在海上艱難航行了62天,行程約3300公里。雖然他們在雙人皮劃艇上開辟了休息艙,配備了救生筏、救生衣等應急物品,還攜帶了通訊和導航系統,但是航行中的艱苦還是超出了想象。他們原打算航行2200公里的,但是途中兩人曾被卷入強大風浪漩渦,不得不改變前進方向,為此耽誤了行程。詹姆斯在接受采訪時說:“當時,我們被海浪甩來甩去,就像洗衣機里的襪子一樣。有次我們連續三四天都無法睡覺。那可真是體力和精神的雙重考驗。”賈斯廷難以忘記的則是他和詹姆斯在航程中出現過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我們分不清東南西北,1小時前談論的數字也想不起來,我們的精神慢慢衰弱。”他說,“旅行時,我們每天在險惡環境下行進幾十公里。灰色的海水怒吼著沖向天空,將天也遮蔽成灰蒙蒙一片。一切都是灰色的。”航行期間,他們每天只吃一頓干凍食物,還得用手動方式淡化海水以供飲用。詹姆斯說,促使他和賈斯廷頑強前進的動力,就是想象抵達新西蘭時家人、朋友和皮劃艇愛好者們組織的歡迎場面。
當兩名年輕人終于抵達新普利茅斯附近海灘時,那里已經聚集了2000多名皮劃艇愛好者,歡迎兩位皮劃艇探險先鋒。一隊毛利人傳統的獨木舟駛出海岸,以獨特的方式向詹姆斯和賈斯廷致敬。
此前,曾有多人嘗試劃皮艇跨越塔斯曼海,但都以失敗告終。
盲人探險家駕機遠征澳大利亞
作為探險家,55歲的英國人邁爾斯·希爾頓·巴伯要挑戰的是一項新的世界紀錄——駕駛動力滑翔機從英國飛抵澳大利亞,全程約2 17萬公里;作為一名盲人,他要挑戰的目標是籌集更多的善款,幫助更多的盲人重見光明。
歷時45天的遠航就此開始,希爾頓·巴伯從倫敦南部的比金·希爾空軍基地起飛。航行過程中,他要依靠電腦和語音合成器的輔助,找到滑翔機操控儀,掌握飛行信息。利用機載全球定位系統,希爾頓·巴伯能隨時確定自己的方位,該系統還能評估他是否正按照起飛前輸入電腦內的路線飛行。同時,機上還有一名飛行員斯托姆·史密斯——希爾頓-巴伯的飛行老搭檔坐在他身后,監視飛行情況,為他保駕護航——出現緊急情況時,代替他駕駛滑翔機。
希爾頓·巴伯每天飛行兩次,每次4小時,飛行速度在每小時1 20公里左右。英國動力滑翔機協會首席理事杰夫·維希爾說,動力滑翔機性能穩定,操作簡易,但“失明顯然令駕駛難度增加不少”。
希爾頓·巴伯是世界知名的探險家。他曾在撒哈拉沙漠長途跋涉240公里;穿越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乘坐雪橇在南極行進400公里;徒步中國戈壁灘;攀登上乞力馬扎羅山。2003年,他駕駛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2004年5月,他駕駛動力滑翔機在諾森伯蘭郡成功升空到達海拔6100米高度,刷新了該項目的英國紀錄。
希爾頓·巴伯18歲就希望成為英國空軍飛行員,但由于眼疾,21歲失明,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希爾頓·巴伯希望,自己的創紀錄飛行能為專門救助視力殘障者的慈善機構“眼見為實”籌集至少100萬英鎊的捐款。
南極臭氧層空洞將在本世紀中期消失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秋吉英治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氟利昂、鹵代烷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和在不同海水溫度和太陽熱量的條件下大氣層內的化學反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將從2020年左右開始縮小,到2050年左右基本消失。同時,科學家們也指出,要想達到這一完美結果,世界各國必須嚴格限制排放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大氣臭氧層能過濾、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而過多的紫外線可增加人類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鹵代烷等在紫外線照射下分解成氯和溴,導致臭氧層被破壞。20世紀80年代以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呈擴大趨勢。因此,自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后,科學家一直通過衛星和地面監測站觀察那里臭氧層的恢復情況。《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后,各締約萬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氟利昂和鹵代烷等的排放,取得了顯著成效。
日本研究人員輸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觀測數據后,計算機幾乎再現了當年真實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的變化,因此專家認為這個研究小組創建的模擬模型是比較準確的。
此前,美國科學家曾預測,南極洲上空出現空洞的臭氧層可能要到2065年才能恢復。
農用機器人誕生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太陽能農用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裝有超聲波探測器、全球定位系統和兩臺小型攝像機,可輕易地發現并清除農作物甲的雜草。
研發人員介紹說,機器人的內置電腦采用微軟操作系統,配備了80GB的硬盤,可通過無線上網從數據庫中獲取信息。一旦機器人的視覺系統發現有別于農作物的植物,便借助因特網與信息中心取得聯系,利用數據厙提供的植物特性與目標進行比照,若最終確定目標為雜草,就會立即用自己的機械割割斷雜草,然后再灑上除草劑,徹底滅除雜草。
這種新型農用機器人長1.52米、覓0.71米、高0.61米.頂部覆蓋有拱形太陽能電池板,底部備有四個輪子,每小時能移動5000米,行動便捷。由于使用機器人除草可以有的放矢,不僅大大提高了除草效率,還避免了大面積噴灑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危害。
科學家們希望,未來的農用機器人不但能夠有效對付雜草,還能夠進行田間管理、觀測農作物生長狀況及采集分析土壤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