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不紅看網上貼吧,火不火看書店簽售。在這個時代,一個作家成功的潛規則之一就是需要通過各種炒作和策劃包裝制造出粉絲,因為似乎有了粉絲就等于有了銷量的保證,就具備了暢銷的必備條件。
在暢銷書市場,易中天的粉絲自稱為“乙醚”,錢文忠的粉絲自稱為“潛艇”,還有余秋雨、海巖、郭敬明、韓寒、寧財神、都梁等當紅的學者或者作家幾乎都擁有數量極大的粉絲群,這些粉絲群一個重要的集結之地就是百度的貼吧。
錢文忠的“潛艇”們曾在貼吧上貼出了一份《潛艇宣言》,也稱《潛艇新準則七款》,宣言中說:“當我們和其他人的FANS有沖突時,別忘了我們是‘潛艇’,和錢老師一樣,我們是有素質的一群;如果你是學生或從事某種事業時,別忘了我們是‘潛艇’,和錢老師一樣,我們是勤奮的一群;當別人有困難或需要幫助時,別忘了我們是‘潛艇’,和錢老師一樣,我們是有愛心的一群;當我們的人生、事業、家庭、愛情等不順利時,別忘了我們是‘潛艇’,和錢老師一樣,我們是堅強的一群……”
這段“潛艇宣言”讓錢文忠感動得無以復加。2007年11月,在央視主持人張越對話錢文忠的時候,聽到此宣言的錢文忠當場表示:“如果《百家講壇》能讓自己為大家傳遞這樣一種價值精神,自己愿意為此而努力,這樣的價值值得為之去死。”
貼吧是粉絲自己的秀場,他們在貼吧里面定規則、搞征文、討論話題、組織活動或者展開對罵,過足了追星的癮。有意思的是,很多作家對于自己的貼吧卻根本無暇顧及或者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盡管為了使圖書暢銷,很多作家和學者愿意配合出版社的宣傳需求,進行簽售,或者舉辦讀者見面會,但是也有作家不愿意如此,比如長篇小說《亮劍》的作者都梁。《亮劍》在央視和各地方電視臺播出后,吸引了大批觀眾,接連創造高收視率,可作者都梁卻一直保持低調,從不輕易接受記者采訪,也不召開作品研討會,更不愿意進行簽售。即便如此,都梁的粉絲們還是自動團結起來,在百度的貼吧上為都梁和他作品中的人物狂熱著。
而錢文忠,盡管也被粉絲們的《潛艇宣言》感動著,但在國學熱升溫、于丹的《<論語>心得》大賣特賣的時候,錢文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仍然對于粉絲跟風式的閱讀和購買提出了批評。他說, “國學熱”從某個角度來看已經演化成了 種商業行為,買書者充其量只能稱為“粉絲”,“那根本不是讀者在買書,而是粉絲在買書,起碼是一種粉絲心態,跟買一張明星海報沒有什么兩樣……”
而事實上,在出版界,真正具有粉絲讀者的作者數量很有限。國外很多作家和學者盡管作品暢銷但自己從不拋頭露面,不被媒體左右,那是因為作家本身把作品看得更重要。無論何時,對于圖書來說,作品都比人更重要,一個清醒的作家應該排斥前呼后擁、熱熱鬧鬧。好的作品是作家的外衣,好作家只需讀者知道他的作品就足夠了。
但當下的時代似乎已演變成了造就粉絲的時代,而不是造就作家的時代,好多作家學者已經被出版社包裝成了明星,再加上傳媒的忽悠,培育出來的只有粉絲。媚俗讀者其實是作者和讀者雙方最大的悲哀,也是文化界、學界、評論界的悲哀,粉絲化閱讀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一種文化現象。
在談到自己喜歡的圖書時,年近不惑之年的葉女士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最喜歡的一部小說是《穆斯林的葬禮》。她清楚地記得:1987年,她還在上高一,有將近個學期的時間,她們宿舍8個女生每天中午的“必修課”就是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長篇小說連播《穆斯林的葬禮》。她激動地說: “當聽到新月死去時,我們宿舍8個女孩一起哭,哭得泣不成聲。”《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影響了她周圍所有朋友和同學。對于她們這群情竇初開的女孩來說,這本書甚至長期影響了她們對愛情和人生的判斷。“但是我們當年不追星,也不是什么粉絲。”她說。
的確,有很多優秀的作家如路遙、王安憶等是因為其作品獨特鮮明的個性而贏得了讀者,這些讀者不跟風,不媚俗,當是真正的讀者。而在當下的“粉絲閱讀”中,很多人沉浸在對作家本人的極度狂熱中,盡管也如醉如癡,但他們更拘泥于追星的表面而不是作品本身,多了幾分感性,少了幾分理性。秀的是自己年輕的狂熱,很多時候與作品的好壞沒有必然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