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所在的美容院里,店長為了拉近美容師之間的關系,給每個人都起了一個外號,平時就用這種“昵稱”互相稱呼。莉莉因為特別樂于助人,被人稱為“馬大姐”,時間長了,連到店里來的顧客都知道了莉莉的別稱,有事都來向她求助。開始,莉莉還能享受這種幫助別人的快樂,漸漸的,她開始承受不了這種大事小事一手抓的感覺。有很多同事為了偷懶,都將自己份內的工作推到她身上,還有一些她根本無力處理的事情也都大包大攬地指定她來完成,如果莉莉拒絕幫忙,反而會遭到別人的謾罵和責備。無奈之下,她只好從這家美容院辭職了。
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喜歡數落自己的孩子,而且數落起來就隨便給孩子下結論。比如,“我看你就是笨,連這樣的題都做不出來”,“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將來能做什么大事”。其實,考試成績不好和笨不見得有必然的聯系,因一點小事做不好而被認定將來成不了大事也有點離譜了。家長為了一時嘴上痛快,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十分消極的后果。
同理,如果作為管理者不加注意的話,有時也會同樣犯下類似的錯誤,給自己的員工下個結論或者貼個“標簽”。殊不知這樣做的后果很嚴重。
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后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沒有被定下這樣的結論。過了一段時間后,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錢被說成“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而那些被說成“不慈善的人”,是三類人中捐獻最少的。

管理啟示
一個人被別人定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標簽。上面這個實驗說明,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引起的,所以稱之為“標簽效應”。
由此推知,當一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他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當一位員工被老板認定為某個方面能力不行,他也肯定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即使他有這方面的能力也不會再表現出來了,員工會認為“老板已經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還表現什么啊”。
員工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管理者不會像父母那樣表現出太多的言語不滿。但事實上,對一個人的態度并不一定完全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當你對一個人的態度消極的時候,即使你不說一句話,對這個人的態度也在你的行為中表露無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體現出那種不認可,而這些非言語的信號就足以給員工貼上標簽了。
妙用“激將法”
有些管理者會說:“員工又不是孩子,又不傻,罵他笨他真的就以為自己笨,我罵他沒前途他就真的覺得沒前途?我這樣罵他,只是激將法,是想讓他變得好一點而已。”這樣的觀點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就有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標簽效應”中,如果貼的標簽不是正面的、積極的,那么被貼標簽的人也可能由于覺得不公平而產生與所貼標簽內容相反的行動,這就是說這種“激將法”有時是可行的。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如果想貼負面的、消極的標簽而產生正面的效應,需要兩個條件。第一,被貼標簽者能夠理解所貼標簽是不是客觀、公正的。第二,被貼標簽者的獨立性要比較強。
致領導語
如果你是為領導,是否能夠反思一下自己對下屬的態度呢?那些下屬被貼上壞的標簽,他們的行為在你眼中真的就像你預計的那樣?為了更好的避免這種錯誤行動或觀念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建議在工作中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員工完成目標任務的程度上,而不是把目光停留在員工的缺點上,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這是一個不可能或很難改變的事實。只要在工作中讓他們做到揚長避短,那么你這位領導也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