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胡嘉興
清華大學東區,8 月4 日早上10 :30,朱榮海在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樓下的停車場扣上自行車鎖。今天他來做有關催化劑的實驗。“大樓門前的風很涼,因為是從兩座教學樓之間的梯形濕地吹過來的,濕地就像是節能樓的‘腎’。”這座清華的節能示范樓去年4 月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教學大樓使用以來,朱榮海出入大樓內的實驗室已經近一年了,“這邊是荷花池,小瀑布順流而下,那邊有竹子、銀杏還有柿子。”由于季節未到,綠色的柿子青澀地掛在枝頭。
“這些水循環流動,流經下層的時候會經過一定處理,保證干凈沒有氣味。”正在一樓門口檢修大樓滲水系統的王師傅見很多人對景觀濕地感興趣,忍不住補充了一句。
又是一個陰天,走進一樓大廳,陰霾似乎被隔在了室外。玻璃板做天井的中庭,自然采光。“大廳像這樣的光線足夠了,我們在實驗室里還是要開燈的。”“不過通過太陽能電池板集能足以供應大樓內的用電。”透過中庭的透明天井,朱榮海所指的那些坐落在錯式屋頂,藍色柵格間斜仰著的板塊就是太陽能電池板。“我覺得跟那些安裝白熾燈和中央空調的大樓沒什么區別。”朱榮海說完向電梯走去。
“我們沒有中央空調,那就是‘空調’。”大樓內的保安陳杰指著天花板上的吊頂,一塊約70 厘米長、30 厘米寬的白色薄板,7 個一組一共6 組懸在陳杰的上空。“總開關在走廊盡頭的控制室里,墻上的開關是調節溫度用的。”陳杰站在近200 平米的大廳,繼續監查進入大樓的人員。陳杰所指的薄板內其實是一個個直徑為6 毫米的塑料管,夏天管內流淌著18℃的水,通過冷水在管道中循環來制冷。
“每個人對室內溫度的需求不一樣,我就不喜歡溫度特別低的。”在一樓行政部辦公的王引表示。她的辦公室和一般的“格子間”沒有什么區別,唯一的差異就是每人座位前的蓮蓬送風口。員工可以通過這個蓮蓬口訂制個性化的自然風。溫度23℃、濕度26%,這是王小姐平日的選擇。
夏天不用空調,冬天可以零能耗采暖。樓里邊有濕地,樓頂上有花園,屋頂可伸縮,地板能蓄熱。自2005 年奠基之后,示范樓成了建筑節能的“工具書”。
清華示范節能樓內工作人員語錄:
★“有屋頂的地方就有綠色植物。”——行政部王引
★“再過幾個月就可以摘柿子吃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朱榮海
★“我們從來都不開空調。”——大樓保安陳杰
★“防滲水系統出了點問題。”——物業維修王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