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市區的西部和南部籠罩著蒼翠欲滴的森林,多瑙河由北向東流經市區。沿河兩岸,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市區內有大小公園1000余個,處處林木青翠,四季花香撲鼻。
走進維也納,人們宛如重返大自然。由于樹木花草的作用,整座城市的空氣質量大大提高。說維也納是一座森林最多的“花園城市”,一點也不過分。
濃郁的音樂氛圍
作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維也納一直以“音樂之都”聞名于世。它的主要“產品”是音樂,各種流派的音樂家濟濟一堂,充滿濃郁的音樂氛圍。
在城里,40多處音樂大師的故居和遺址引人注目。它們當中有約翰·施特勞斯創作《藍色多瑙河》時住過的公寓、莫扎特譜寫《費加羅的婚禮》的工作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的小屋,等等。
維也納人對音樂大師無比崇敬,贊美有加,為他們塑的像遍布全城。漫步街頭巷尾,可以見到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和布魯克納等音樂大師的雕塑。它們的底座都建有花池,爭奇斗艷的花卉與音樂大師的塑像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這已成為維也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一大特色。
在老城區的城市公園里,約翰·施特勞斯的全身塑像高高地矗立著,周圍栽滿了青松翠柏和五顏六色的
鮮花,象征著他和他的作品永葆青春,光照人間。塑像的背后有一座白玉拱門,雕刻著一群沉浸在音樂旋律中的青年男女。上面纏繞著藤蔓植物,看上去更加賞心悅目。
為了表達懷念之情,許多街道、會議大廳和禮堂都是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
在維也納人看來,音樂是社會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說起來也許令人難以置信,像交響樂團的人員變動,哪個歌劇院出了什么事情、甚至某某鋼琴家在獨奏音樂會上把哪一個音符演奏錯了……第二天都會在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出來。的確,這兒的歌唱家和音樂家的地位遠在影視和其他明星之上。一位聞名遐邇的音樂家,被視為全維也納的寶貴財富。如果不幸去世,那么包括不相干的半文盲的廚師或看門人在內的任何一位市民都會感到失去親人一樣的痛苦。
在音樂之都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遇上音樂家。即使是在小酒店或咖啡館里,也可以見到他們為平民百姓演奏或演唱的身影。有位市民說:“我在飯店就餐時,離開了音樂伴奏就吃不下飯。”他的這句話講出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感受。至于在宴會或慶典上,如果沒有專門譜寫的樂曲相伴,簡直不可思議。
極高的音樂素質
維也納人口只有157萬,但鋼琴廠卻多達60余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樂器,其中鋼琴共計30多萬架,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架。在較富裕的家庭,組成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綽綽有余,且演奏水平多在中等以上。
居民們喜愛種花養花,陽臺上布滿了鮮花和綠色植物。每天清晨,從居室里傳出悠揚動聽的鋼琴和其他樂器的聲音,久久地縈繞在樹木和花叢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對于維也納人來說,音樂素質顯得必不可少。以要出嫁的姑娘為例,除了姣好的容貌及可觀的嫁妝外,音樂天賦被認為是她的主要財富。
每到旅游季節,老城區里綠樹環抱的城市公園天天都要舉行露天音樂茶座。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而來,在宜人的綠色、醉人的花香和迷人的音樂中度過快樂的時光。在公園里,樂池和舞蹈廠場基本上保留著150年前的風貌,掩映在翠綠的樹木之中。
在維也納,著名的“綠色音樂街”——維也納大街吸引著國內外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市政當局嚴格規定,維也納大街只供步行者和騎車人使用。到下午5時以后,一些市民便帶著各種各樣的樂器來到“綠色音樂街”,像趕集似的熱鬧非凡。他們當中男女老少都有,大家興致勃勃地演奏各國的流行歌曲,給古老的都市帶來了歡樂。
在維也納,元月和2月是載歌載舞的日子,全城沉浸在歡樂喜悅的氣氛之中。有人曾經把這個都市描繪成“華爾茲王國”,的確很有道理。追根溯源,19世紀上半葉,音樂大師老施特勞斯是這個神話般“王國”里的“國王”。后來,他富有創新精神的兒子小施特勞斯將華爾茲舞曲加以拓展,引入交響樂領域,使舞曲變成了交響樂。《藍色多瑙河》是小施特勞斯的名曲,不僅為音樂愛好者廣為傳唱,甚至已成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
一流的演出場所
維也納人對音樂的無比虔誠和癡迷,還表現在對歌劇院和音樂廳的特殊感情上,很令人感動。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市民們的驕傲,堪稱當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歌劇院之一。它的舞臺設計別具一格,縱深50多米,由多層平臺構成,面積等于臺下觀眾席的兩倍。根據演出的需要,每一層可以隨意升降。例如,每年除夕為了舉辦一年一度的盛大新年舞會,會將舞臺沉降至地下,把觀眾席拆除。
從每年的9月1日開始,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在隨后的300天里平均要演出歌劇60部和芭蕾舞劇20部。在為期長達10個月的演出季節里,場場都觀眾爆滿,座無虛席。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享譽世界的作曲家或指揮家馬勒、施特勞斯、伯姆、卡拉揚和馬澤爾等都先后擔任過這個著名歌劇院的領導。馬澤爾、克萊伯、阿巴多、穆蒂、伯姆、小澤征爾和卡拉揚等音樂大師都曾在歌劇院指揮過樂隊,讓人大飽“耳”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一些教堂遭到飛機轟炸。戰后著手進行的第一個市政工程便是修復歌劇院,隨后才安排對教堂的修建。由此可見, “音樂第一”在維也納人中已形成了共識。
在維也納,有一座古城堡因為曾經在1789年上演《費加羅的婚禮》和1788年首演《唐·璜》而聲名大振。當20世紀初這座古城堡被拆除的時候,出現了市民爭先恐后去撿舞臺地板碎片的動人場面。一位老人深情地說:“我所熱愛的音樂家曾經在這個舞臺的地板上演出過,我要用精致的小盒子將這些小木片珍藏起來,作為對古城堡永久的紀念。”
每年9月至來年6月,二十幾名身穿海軍服的男童每天上午都準時來到霍夫堡宮,在小教堂里唱彌撒曲。這些8~12歲的“小天使”,歌聲神圣莊嚴,美妙悅耳。所唱樂曲均為海頓、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名曲,為他們伴奏的都是高水平的專業管弦樂隊。
在音樂之都眾多的音樂團體中,不能不提到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合唱團歷史悠久——1498年由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創立。海頓、舒伯特等許多著名音樂家都曾經是合唱團的成員,從這個“搖籃”走上音樂之路。現在,維也納童聲合唱團被譽為奧地利的“歌曲大使”,經常代表國家到世界各地去演出。
壯觀的新年音樂會
從維也納市區的黑山公爵廠場向西走大約200米,就可以看到林蔭道右邊有一座粉紅色的三層樓高的建筑。它外表并不醒目,與周圍的卡爾大教堂、卡爾廠場地鐵車站、奧地利美協大樓和帝國飯店等金碧輝煌的建筑物相比,顯得樸素無華。然而它卻是鼎鼎有名的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大廈,是全世界音樂愛好者心目中的天堂。 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就在里面的金色大廳舉行。
1939年元旦,新年音樂會第一次主辦,以演奏和弘揚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為己任。到了1946年,正式命名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60多年來,它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方面在于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優美動聽,使人們更加珍惜生命,熱愛和平,追求真善美;另一方面是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家的精湛表演和世界一流指揮家的嫻熟技藝,讓聽眾得到了美的享受。每年,可以在金色大廳的每一個角落里清晰地聽到樂臺上發出的任何輕微的聲響。漢森的設計別具匠心,努力追求音樂之美。例如,金色大廳懸掛在大樓中間,地板下面有近兩米的空間,可產生出與小提琴音響相類似的共鳴效果;大廳的四壁與外墻以及天棚頂與屋頂之間都有足夠的間距,鑿有凹槽的大理石立柱、木質的坐椅、墻板和掛毯能恰到好處地反射并吸收多余的回音;天花板所采用的是懸吊結構,為音響在整個大廳內回蕩震顫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總之,精美的設計使金色大廳的音響及混響效果達到了最佳效果。日本音響專家在用最
全世界有近20億人收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電視實況轉播。
金色大廳建于1870年,是丹麥著名建筑大師約奧費爾·漢森的“杰作”。這座音樂殿堂充分體現了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流行的審美情趣,具有希臘古典主義的風格。它的屋頂飾以阿波羅神和仙女的壁畫,四壁貼有純金的金箔,金色大廳便由此得名。希臘女神的雕像立柱高高聳立于四周,海頓、舒伯特和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頭部雕像凸出于墻面。大廳共有座位1744個,舉辦新年音樂會時還會在舞臺兩側或后部臨時增加300個座位。
更為奇妙的是,音響效果令人叫絕,聽眾先進的儀器對金色大廳做過測試后驚訝地發現,當年的歐洲建筑大師在沒有現代音響測試儀器的條件下,竟然能把大廳建造得如此之好——音響參數達到了現代音樂廳的要求,有的甚至還超過了當今的標準。
在現場聆聽新年音樂會的觀眾中,絕大部分都是愛樂之友協會的會員。這種會員的資格是世襲制,代代相傳。按照慣例,他們每人可購兩張票。這樣剩下能公開出售的門票僅有350張,而票房每年收到的訂票單多達萬余張。為了緩和矛盾,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每年的12月31日上午會加演一場節目內容完全相同的除夕音樂會。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對新年音樂會趨之若鶩,希望能有機會親臨金色大廳欣賞。對于政界名流和富商巨賈來說,這是表明自己身份或地位的象征。而音樂愛好者則將其視為莫大的榮幸,終身難忘。由于愛樂之友協會的會員有購票的優先權,因此許多人要申請加入該協會。但名額有限,能如愿以償者很少。
要想擁有一張新年音樂會的門票絕非易事,里面的學問大得很。根據有關規定,想購買門票者必須首先親筆寫出申請信,經郵局寄給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愛樂之友協會僅僅在每年的元月2日開郵箱一次,根據空座位的多少來抽簽決定誰能夠獲得來年新年音樂會的門票。有的音樂迷每年都不停地試投申請信,以便其在元月2日這一天進入協會信箱,孜孜以求達10年之久。
在金色大廳,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票價為800~3600先令(1元人民幣約合1.6先令)。其它的音樂會票價分為8個等級,第一等級的最高和最低票價分別為1300先令和80先令,第八等級的最高和最低票價各為370先令和50先令。而票價等級的高低,則根據樂團的演奏水準來確定。
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是私營企業,董事會負責管理。每場音樂會的場租費15萬先令(預定演出場次時先交20%的定金),電視轉播架機費也為15萬先令。
我在金色大廳獨唱
維也納金色大廳,是音樂人的圣堂。沒想到,我這個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的學生,“大一”剛結業就能代表國家到金色大廳獨唱。這是國家文化部主辦、天津市承辦的一次境外交流演出。我作為中國青少年民族民間歐洲之旅藝術團一名青年歌手代表國家出訪奧地利、法國、德國、盧森堡、比利時五國,也將代表中國青少年首次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獨唱演員有四位是青年教師,只有我這么一個學生,當日寸的心情真是既激動又緊張。
8日上午,從北京出發,飛行7個多小時到莫斯科加油,又飛行了5個小時后到達法國首都巴黎,開始了我們的歐洲交流訪問之旅。然后是德國、盧森堡、比利時。13日進入奧地利,參觀了薩爾茨堡之后,終于進入了音樂人魂牽夢縈的音樂圣地維也納。我們參觀莫扎特故居、卡拉揚故居、米拉貝爾花園,在這些印有音樂大師足跡的地方,我真的想知道這些音樂偉人是否也在金色大廳參加過演出。隨著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入,我對金色大廳的期盼也越來越熱烈;隨著演出時間的臨近,我莫名地深深地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心也隨之無法按捺地激動起來。哎,沒辦法呀!誰叫金色大廳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呢!
維也納與天津的時差,晚了約7個小時。天津早晨7點的時候,維也納還在夜里零點左右。維也納的旅館住宿條件不算好,治安情況也出乎我們的意料。給我們攝像的老師,從國內帶來兩臺小型攝像機,還有大量現金,都放在了皮箱里,下樓到餐廳吃個晚飯的時間,屋里所有的東西便都不翼而飛。找到領隊再找翻譯,給警察局打電話報案時,警察說失盜已經一個小時了,沒法破案。人家警察先生根本不來。維也納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唉,怎么說呢?太差。
14日19時30分,中國青少年民族民間歐洲之旅藝術團要在金色大廳演出了。聽說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邀請了世界各國大使及夫人,還有當地政府官員及夫人、當地華僑代表觀看演出,我們每個人的心情都非常緊張,當天下午就趕往金色大廳進行彩排。
乘坐大轎車從旅館駛向金色大廳時,一路上我們都是那樣的激動。
金色大廳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了首演。1872~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后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重新恢復。 音樂廳屬于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自金色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扎寨”,每季度至少要舉辦12場音樂會。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 “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在此揚名。
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每年都會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愛好者通過衛星收看電視實況轉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頂級的音樂會了。
來到金色大廳門前,見到我們做夢都想見到的音樂圣地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有些失望。因為它遠不是我想象中的那個樣子,也遠不足以讓我激情澎湃。外表并不如想象那般金碧輝煌,也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傳奇的東西,看起來是那么普普通通,實在不是我想象中的金色大廳。步入金色大廳,首先躍入眼簾的也只是破舊的地板、沒有灰塵的大廳、像迷宮一樣的樓道。
整個大廳能坐上千名觀眾,臺上有一個大風琴,臺下有一些大柱子,房頂有巨幅壁畫。看起來金色大廳還算說得過去,可我再也沒有出發時的那種恐懼、那種激動的心情。我站到臺上練習了一下晚上要唱的歌,卻沒想到音樂效果竟然這么好。舞臺上沒有麥克風,臺下也沒有擴音器,可音響效果出奇的好。我仿佛是站在山峰上唱歌,聲音在山谷中回蕩。站在那里唱歌,甭提有多么曼妙了。我這才真正感覺到了些音樂圣地的滋味。
就在我胡思亂想時,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在她的侃侃而談中,我才如夢方醒地了解到個中的原委:“金色大廳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珍貴文物,是各國音樂人向往的地方。奧地利政府也很想對它進行一下整修,也曾大筆投資進行修理。但裝修完畢時,卻驚奇地發現金色大廳的整體音效比沒裝修前差了很多——聲音反射能力差,根本沒有了回音。可施工人員和專家怎么也沒有辦法找出原因,無奈之下只好把以前的舊地板又重新裝了回去,結果那些美妙的音效又奇跡般地重新回到了金色大廳。專家也無法解釋個中原由。所以,此后大廳內部的裝飾再也不敢有什么變動,甚至連油漆也不敢刷了。保留陳舊的外觀,則是為了符合金色大廳的整體建筑風格。”原來,金色大廳還藏著這么深奧的秘密,我對自己原先的那些狂妄感到愧疚。我環顧四周,重新感受這里音樂的氣氛,仿佛對它也有了新的認識。
演出時間快到了,站在那看似陳舊卻蘊含著無限光彩的地板上,我激動了,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金色大廳在這個時候顯得是那么具有光澤,天花板上的壁畫是那么富有生氣,白玉的柱子是那么莊嚴,后面的風琴也顯得那么神圣。沒有什么地方比這個金色大廳對我具有更大的意義了。
演出的時間到了,我看到整個大廳座無虛席,臺下黑壓壓的都是人,自己的心簡直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終于輪到我上臺演出了,當我唱起上世紀20年代中國著名學者劉半農先生的詩作《叫我如何不想她》時,臺下的觀眾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望著我,我好像還清晰地看到了他們友好的微笑。當我干凈地結束了最后一個音符時,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笑了,我由衷地笑了,我知道我在金色大廳的演唱成功了。我的第一次金色大廳演出成功了!!!
Tips:維也納音樂之都的由來
奧地利是怎樣的一個國家?維也納為何叫音樂之都?全世界音樂人向往的金色大廳到底什么樣?出訪前夕,整個藝術團被拉到薊縣深山里集訓。在緊張的訓練之余,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資料:
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建立了諾里孔王國。
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占領。
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
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
1276年,被神圣羅馬帝國侵占。
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
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
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奧地利皇帝稱號。
1806年,弗朗茨二世被迫辭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1815年,成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聯。
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
1867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帝國瓦解。
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并。“二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
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被同盟國軍隊解放后,成立臨時政府。7月,德國投降后,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占領,全境劃分為4個占領區。
1955年5月,蘇、美、英、法四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0月占領軍全部撤走。10月26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維也納:
奧地利首都,位于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人口約160萬人。
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維也納得到了迅速發展,宏偉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15世紀以后,這里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于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了藝術繁榮景象,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