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個不生產大師的年代。但在國學領域似乎恰恰相反。
自上世紀90年代以采,“國學熱”在國內勃然而興。傳統典籍讀本備受青睞,“國學”刊物流行于市,“國學”叢書目不暇接,一些大學建立了國學研究機構、開設“國學概論”課程。近期,在出版領域,“國學導師”、“國學金牌導師”、“國學大家”等諸多大師也攜著他們的出版物同時涌現在人們面前。
“著名國學導師張其成”的名字被很多人了解,還是源于他公開進行的講座。今年5月31日,他在國家圖書館進行首場國學講座,講座的題目是《國學大家張其成帶CEO們領閱經典國學》。張其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在這次亮相上,人們更清晰地記住的是他的另外一個身份——“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講臺上堆放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剛剛出版的他的新書——《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這是繼2007年張其成講讀周易系列圖書之后推出的新作品。
在張其成看來,國學是以“易道”為中心,以儒、釋、道三家文化為代表的。學國學的主要作用在于修心和開智。修心,就是修民族的心、企業的心、個人的心。對個人而言,可以使心靈純凈、心態平和、心情快樂。開智就是改變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在直覺思維、靈感思維、體悟思維中開啟智慧,最后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
在全民讀國學的過程中,張其成最先提出了“國學心智管理模式”。他認為,“國學”思想最值得關注的是它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
張其成認為,國學不僅僅可以用于企業管理,更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中國要強大,就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信仰,要有自己的思維模式,這也會讓我們每一個人活得更有意思。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何醒說,國學書現在很多出版社都在做,但是太通俗的時候,表述出來就容易脫離原意;而很多學者寫的書又太古板,老百姓無法讀懂。這是國學書出版的一個矛盾。張其成著作的特點之一,首先是語意非常準確;其二,是把人生領悟和國學的精髓結合起來啟發民眾;最后,他還把自己的書法貫穿在書中,把領悟的東西用書法表現出來,是一種心靈的溝通。
而馮學成的名字在走向出版界之前卻是在民間被很多普通市民奉為“大師”的。2004年初,55歲的馮學成在成都創建了全國首家以弘揚國學為己任的私人書院——龍江書院。
馮學成稱,初建書院是出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并不是說你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就是炎黃子孫?!S子孫’有在文化上的傳統、傳承。這個傳承就是綿延五千年的我們稱之為‘國學’的東西。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深入,嚴格來講,是我們在學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那么我們又拿什么和人家交流呢?那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事實上,西方不少優秀的思想家非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而我們自己對它的認識卻是遠遠不夠的。在現實生活中,提高人們的修養,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打造和諧社會,都離不開傳統文化?!?/p>
于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馮學成就在高升橋南街的一個小區租了個約200平方米的房子,面向市民,來者不拒,定期開壇設講,吸引了教師、白領、媒體工作者、企業老總、學生等各界人士。講述的內容包括《論語》、《莊子》、《易經》和《道德經》,等等。
近日,南方日報出版社推出了“馮學成國學普及叢書”,包括《禪說莊子》(一)、(二)和《信心銘》。這些書多是由馮學成的講述整理而成,保留了很多口語化的內容。
馮學成20歲的時候在著名的海燈法師舉薦下,參拜本光法師,之后又參拜賈題韜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等。40多年來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因此他是一個有師承的人,和臺面上的某些“大師”不一樣。
在有些人批評馮學成的講座不夠通俗、不是深入淺出而是淺入深出的時候,馮學成表示,他希望聽他講座的人能夠對于典籍有些基本的了解,這樣聽他課的時候就是一種交流和對話,而不僅僅是一種淺層次的布道和感悟。
對于“國學大師”稱呼滿天飛,網友默默在博文中表示:“‘國學’的范圍太大了,它泛指中國傳統學術,外延則因語境變化而有差異。他們有時凸顯諸子學,有時重視經學,卻始終未以儒學或經學代替國學,而是以經、史、子、集為基本內容?!边@么紛繁復雜博大精深的學問,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有哪一個有志于“國學”的專家學者做出了“大師”的成就呢?正如辭去“國學大師”稱謂的季羨林老先生所說:“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不獨老先生如此,就連錢鐘書這樣博聞強記學貫中西之人,也只能寫出《管錐編》而已。
對于當下的國學出版熱潮,人民大學教授劉后濱認為,目前的這種國學熱和各種史學讀本熱一樣都是民間熱,兩種出版交相呼應,讓很多民間寫史、民間研究國學的人有了出頭之日。
如像馮學成這樣的人出身社會底層,和很多大知識分子述而不作不同,他把自己多年的學養和人生感悟結合在一起,而且面對普通民眾授課,在課堂以外進行傳播。
“國學的復興是民族主義的一種張揚,以前歷朝歷代沒有人提出‘國學’這個概念,中國古代包括朱熹在內的學者都是實用主義者,更多的是看重結果。”知名學者劉仰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是民族主義者,在當前的歷史時期,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趨勢下,必然會出現用各種方式強化民族主義,其中包括用歷史和文化強化民族主義,這種先例最早在歐洲一些國家就有。但這種民族主義張揚的背后的可怕之處是把歷史和文化變成一種拒絕進步、拒絕改變的東西,不分精華糟粕一并傳承接受。
劉仰還認為,真正的大師應該是學貫中西的,如果你對西方的文化文明史缺少了解,只在故紙堆里研究則很難成為大師。因為你很難為現在的中國人提供可借鑒的東西,在缺少對比的情況下,很難提供適應現代環境的有意義的指導方式。
“對于國學圖書,出版商是迎合民眾的,民眾有熱情和需要,但沒有很強的分辨力?!眲⒀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