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個城市比羅馬的歷史更悠久了——近2000年來,羅馬幾乎始終都是意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間的流逝,光陰的飛渡,為羅馬這座永恒之城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文物遺存。
漫步在羅馬的帝國大道上,仿佛走進了時間隧道。兩旁是古羅馬時代元老院遺址和宗廟神殿建筑等廢墟,前方是一座十幾層高的圓形露天建筑,拱門裸露,墻體斑駁。不用問,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古羅馬斗獸場。斗獸場如同一座巨型的體育場,寬闊、高大,氣勢宏偉,如此的龐然大物,即使放在現在的大都市也稱得上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誰能想到它已經有了近兩千年的歷史。你不能不驚嘆,羅馬人在那個時代就能創造出如此稱絕于世的奇跡。
不知道應該怎樣形容,只能稱它為奇跡——斗獸場的建筑規模、設施功能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相當完善,顯示著羅馬人出奇的智慧。
那是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鐵騎馳騁千里,歐洲各國唯羅馬馬首是瞻。到了公元72年,皇帝維斯西巴安強迫征服耶路撒冷時帶回的數萬名猶太俘虜開始修建斗獸場,用以炫耀國力的強盛、宣傳皇權的偉大,并娛樂傲視群雄的羅馬公民。斗獸場選在尼祿國王的后花園,當建到第三層時,維斯西巴安去世,由他的兒子提圖皇帝繼續修建。
公元80年,浩大的工程歷時8年終于完成。新落成的斗獸場呈橢圓形,長直徑189米,短直徑155米,觀眾席按等級、地位、身份分為四層,第一層為皇帝和貴族的包廂坐席,第二層為羅馬高層市民坐席,第三層為一般市民席,最上面的大陽臺是平民的普通站席。
在斗獸場竣工之時,提圖皇帝為全國放假,并舉行了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先后上場格斗競技。獸與獸、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廝殺在斗獸場輪番上演。100天里,一條條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在看客狂熱的吶喊聲中死于相互殘殺。人類嗜血的殘暴本性在斗獸場里展露無遺。
斗獸場開放不到一年,提圖皇帝就死了,由他的弟弟圖密善繼承皇位。圖密善像他的父親和兄長一樣,決心在羅馬的角斗文化上突出自己的特色,他把斗獸場改造成更加精美的娛樂場所。
圖密善的建筑隊伍在斗獸場下面建了三層通道,并安裝了32部用人力和平衡錘操作的升降梯,升降梯與斗獸場的舞臺直接相連,把野獸、舞臺布景和角斗士運送到場地的中央。
為了使斗獸場具有遮陽避雨的功能,圖密善還讓人在觀眾席上方安裝了一個可以收起來的巨大遮篷。遮篷由復雜的繩索網組成,繩索一頭固定在建筑頂層四周的桿子上,另一頭固定在底層的絞車上。在架起或落下遮篷時,至少需要1000人靠擊鼓指揮,統一起動,使遮篷慢慢就位。這個工程杰作使斗獸場的建筑更加完美至極。
古羅馬的斗獸場不只一處,但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當屬這座“佛拉維歐圓形劇場”。
我坐在斗獸場高墻下的石階上,從門口望去,里面的圍墻與看臺已變成一片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場地中央運送猛獸與角斗士的地下通道和囚室如廢棄的土坑地基,溝壑縱橫,裸露荒蕪。但是從它高聳直立的墻體與寬闊高大的拱門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巍峨壯觀和磅礴氣勢。確實令人難以想象,巖石砌就的墻體高達57米,場內可容納5萬多名觀眾同時觀看演出,單是位于底層的入口就有80個之多,可確保觀眾在15~30分鐘內全部疏散離場。更令人驚奇的是,在落成典禮的第三天,斗獸場里曾注滿了水,里面甚至上演了一場小型的海戰。
作為羅馬帝國的象征,斗獸場隨著帝國的衰落而結束了它血腥的歷史,殘忍的廝殺號角在這里吹響了400多年,直到公元523年才偃旗息鼓。400多年里,這里反復上演著一幕幕相互殘殺的慘劇,生命的終結、死亡的表演,讓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滿了鮮血。
對斗獸場的最初印象來自于意大利作家喬萬尼奧里的著名小說《翼斤巴達克斯》,這位奴隸出身的角斗士就是從這里揭開了起義的序幕,點燃了動搖羅馬帝國的導火索。
血腥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留下的只有殘破的記憶。面對斗獸場,我突發奇想,羅馬人的偉大與輝煌、文明與強盛,往往與他們的野蠻與殘暴相伴,斗獸場展示的那種以力量、速度、智慧、殘忍置對手于死地的場面,他們尊崇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那個時代不也同樣適用于人生的舞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