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節精彩的教學比賽課中,學生只要表現好,就可以得到教師獎勵的一顆漂亮的小星星。(是可以直接貼在學生額頭上的那種,取名“智慧星”。)這本已司空見慣,但我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回想一下,這種評價(給小獎品),可以說,似乎為我們的“成功”教學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種做法究竟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呢?學生表現欲的出發點來源于想得到物質的獎勵,這好嗎?
教師在設計這種物質獎勵的評價方式時,目的可能很簡單: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表現。大多教師設計這種評價方式時并沒有設定嚴格的評價原則和評價標準,課堂上隨時隨地地憑主觀或“形勢”需要隨機獎勵。這樣一來會產生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得到“智慧星”的學生,好像得到了足夠炫耀的資本,內心肯定充滿了興奮。他們努力地表現著,爭取得到第二顆、第三顆……然而,教師是“公平”的,很少會再把這樣送星的機會給他們了。而學生認為:我得到一顆已足夠幸運了。同學們羨慕極了,也爭先恐后想得到這么一顆。課堂“熱鬧”極了;教師的目的也達到了。可是我們注意到沒有,那些努力表現又表現得不錯的孩子,老師都給了“智慧星”嗎?他們會不會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失望呢?學生們一次又一次把手高高舉起而幸運之神卻始終未能降臨之時,他們又會作何感想呢?這公平嗎?盡管有些優秀教師會把希望留到最后:課下教師再發給你們。然而,下課了,原班教師帶走了已不屬于自己的學生時,有誰還記得課上說過的話呢?學生心里那種被欺騙的感覺,教師考慮過嗎?
現在我們脫離課堂,單單來分析一下物質獎勵。我查找了一些資料:獎勵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正強化刺激,它通過對人的行為活動提供反饋信息,而起到增強某種行為的作用。獎勵分外部獎勵和內部獎勵,物質獎勵屬于外部獎勵。有一些調查:有的家長濫發獎金或獎品,導致孩子依賴外部獎勵,教育效果與父母愿望相違。如有的父母規定一門功課在多少分以上者,發多少錢或獎勵多少物品等。但在金錢和物品的誘惑下,不僅未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增高,反而使有些孩子出現謊報學習成績,甚至涂改分數的不良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與沒有得到報酬的人們相比,得到報酬的人反而降低了對原來喜歡的測智難題的興趣,不斷得到報酬,往往會傾向于放棄解題的機會,而沒有受到給予報酬這個影響的人,卻一直保持對解題的興趣??梢姡n堂教學中,運用物質獎勵得慎重呀。
再有,公開課作為常態課的一種發展方向,其基本評價方式應和常態課無異。再看看公開課上形形色色的獎品吧,“智慧星”還便宜一些,鉛筆、橡皮等文具,甚至蘋果、香蕉等水果,有時還有各種玩具。難道我們的常態課也如此嗎?假使我們平時的課堂真的搬來了這些東西,我們豈不是每天都要為此花上許多錢。老師本高尚,但長此以往恐怕誰也吃不消呀。
我想,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取決于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和機智、多樣、靈活的調動。教師創設的情境他們愿意參與,教師的設問能刺激他們思考,教師多彩豐富的評價語言,讓他們想表達,如果我們做到了,同樣可以達到活躍的教學氛圍,很好的教學效果。
何必花錢買了許多問題回家呢?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先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