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語文教材2年級下冊第5單元“能說會寫”。
教材分析:
本次寫話的內容緊緊圍繞本單元“動腦筋想辦法”這一主題而安排,屬于命題寫話,要求學生寫清楚小鴨子被救的經過。教材通過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及情境設計,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暢所欲言,先說后寫。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又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更多的詞語,提高寫話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次寫話,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動腦筋,主動想辦法的意識。
2.引導學生把小鴨子得救的經過清楚、明白地寫出來,并能主動應用已經學過的字詞和句式。
教學重、難點:
1.清楚明白地寫出小鴨子得救的過程。
2.培養動腦筋想辦法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準備:掛圖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單元回顧,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在這個單元里認識了聰明的小高斯;通過蜜蜂找到養蜂人的列寧;在洞中取球的文彥博。那誰能告訴大家,在這些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可以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看來同學們和課文中的主人公一樣善于思考,肯動腦筋,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
2.(出示教材插圖。)現在有幾個小動物,遇到困難了,聽說你們是聰明的孩子,想請你們幫忙,你們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計旨在由學生熟知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興趣,樹立寫話的自信心。)
二、展開想象,個性表達
1.屏幕出示短文的開頭和結尾,請學生自由讀小短文,思考:小鴨子遇到什么難題?最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短文中間有一個省略號,這里省略的是什么?(生答:小鴨子得救的過程。)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寫話的內容。(板書:智救小鴨子。)這里的“智”是什么意思?怎樣才是智救呢?(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師:救的方法巧妙,速度快,就是智救。這次寫話的任務就是把小鴨子得救的過程寫清楚。(讓學生明確寫話的重點。)
2.指導學生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圖上都有什么?(目的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方法。)
3.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這幾個小動物動作神態都是什么樣?想一想:它們可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可以選擇喜歡的一個小動物來救小鴨子,也可以選擇3個小動物一起救小鴨子。)比一比誰想的方法最巧妙、最快、最機智?(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4.明確要求:先自己想出辦法,再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在討論時要把內容說完整、說具體,其他同學要認真聽。
(設計意圖:作文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想象是思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訓練時有意識地讓學生自由想、自由表達,這樣思維馳騁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廣闊。)
5.開動腦筋,小組交流、討論,比較誰想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啟發學生抓住小動物的特點,根據具體情境說具體、說生動。)
6.看到大家都這么熱情地幫助小動物們,老師真是很高興,相信你們一定想到了許多好辦法。(鼓舞大家的熱情。)
7.誰愿意把小動物們想到的辦法說給同學們聽?請說的同學根據圖意把故事說完整、說具體;聽的同學要仔細傾聽,一邊聽一邊想,他們的辦法可行不可行?哪種辦法最好?(給予學生機會,讓學生大膽交流,組織和把握好學生之間的爭論,對說得生動、具體的學生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學生參與評議能促使他們更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發言,評價同伴的優勢與不足,或質疑爭論或肯定欣賞,這都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8.模擬情境,鼓勵學生分小組表演。要求:先商量好每人的角色,再分角色演一演,要生動、有趣。
9.評出演得好的小組,給予獎勵。
(設計意圖:有動作、有語言、有表情的表達直觀有趣,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個人的體驗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從而引發更加豐富的想象,為寫話奠定基礎。)
三、指導寫話,師生評議
1.在充分交流、表演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練習寫話。(抓住重點寫中間部分。)
2.各組選一名代表,朗讀自己寫的話。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適時點撥、總結。(重點看學生的語句是否通順,能否把話說清楚、說明白。)
3.根據評價,學生自主修改寫話內容。(使學生養成認真修改的好習慣。)
四、課外拓展,激趣引思
同學們,困難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肯動腦筋,就會想出好的辦法,通過這節課,再一次驗證了你們都是聰明的好孩子。那么,你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遇到過許多需要動腦思考的事情,都解決了嗎?又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選擇一件事寫在日記里。
教學反思:
小學低年級作文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看圖寫話訓練起步,看圖寫話是作文最初步的訓練,著重培養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本次訓練是一篇填充性質的寫話,即只要求學生寫清楚救小鴨子的經過,在寫話活動中給學生留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在教學中我采用啟發、誘導、引而不發的方式,力圖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寫話從認真看圖開始
看圖寫話,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能力的發展是思維、表達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學會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就等于交給他們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但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觀察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們看到一幅圖往往毫無頭緒,不知該如何下手,可以說無目的、無順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旁邊好好引導,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這節課我重點引導他們由遠及近地看圖,先對畫面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再從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推測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還可能說些什么;另外我還提示學生觀察周圍環境,弄清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等等。使學生做到言之有序,把整幅圖編成一個完整的、連貫的故事。
二、張開想象的翅膀
看圖寫話的畫面是一個個靜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較單調,但是看圖想象要力求百花齊放,從“異”字入手。低年級的小朋友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因此我盡量讓學生進行大膽想象,想別人還沒有想到的,說別人還沒有說過的,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由于我啟發得法,孩子們的回答異彩紛呈,有的說“大象用長鼻子卷上來的”;有的說“坑太深大象的鼻子夠不著,是它卷著小猴的尾巴,猴子倒掛把小鴨子抱上來的”;也有的說“搭個梯子下去自己把它抱上來”;當然說的更多是“給里面倒滿水或跟河道挖通讓小鴨子游上來”。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我鼓勵和引導下,學生興趣盎然,表達富有童趣和靈性。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不同的學生眼里變成了一個個不同的故事。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紫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