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原鄭州八中2008屆9班學生。
愛好:打籃球、單簧管、讀書。
心語:每一天的陽光都是新的。
在學習了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知識后,老師建議同學們回家后利用一些簡單材料自制一個簡易的二氧化碳制取裝置。
我對這個家庭實驗很感興趣。回到家里,我找了兩個空飲料瓶、吸管和一次性杯子等物品。我把其中一個塑料瓶當做反應(yīng)容器,將它倒置,把杯子底部剪去,套在一個一次性杯子的杯底上,在紙杯底部打了兩個孔,插入兩根合適的吸管,一根作為導出二氧化碳的導管,而另一根吸管的大部分伸入到飲料瓶中,只有一小截露出來用以加入稀鹽酸。我又在塑料瓶的瓶蓋上鉆出許多孔,進行實驗時這個瓶口是朝下的,瓶中放置的大理石塊不會漏下去,而稀鹽酸可以通過小孔從上面的一次性杯子中流入塑料瓶里,最后在瓶口下接一個紙杯,用來承接稀鹽酸,這樣,鹽酸和大理石接觸就會發(fā)生反應(yīng),而紙杯與瓶子可以任意分開,能起到隨時控制反應(yīng)速率的作用。為了保證氣密性良好,我在各個接口處進行了蠟封處理。
在用這個簡易裝置制取二氧化碳時,可先將瓶蓋打開,把大理石塊放入瓶內(nèi),然后倒置,接著倒入稀鹽酸,鹽酸會順著塑料瓶經(jīng)過瓶蓋上的小孔流入下方的紙杯里。向上面的紙杯內(nèi)加稀鹽酸,因為加酸的吸管下端浸沒在鹽酸中,能起到液封的作用,大理石和鹽酸在紙杯中反應(yīng),將產(chǎn)生的氣體導入另一個當做集氣瓶的塑料瓶中,如右圖所示。通過放下或提起作為反應(yīng)容器的飲料瓶,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反應(yīng)的發(fā)生與停止。
因為在上化學課時,我注意到老師做演示實驗要用燃著的木條反復進行驗滿,感覺十分麻煩,所以我就將過生日時留下的小蠟燭用細鐵絲安放在集氣瓶口上,并可隨時取下,估計氣體將近集滿時,只要將蠟燭點燃,看到蠟燭自動熄滅的現(xiàn)象,就說明二氧化碳已經(jīng)收集滿了,這樣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也很有趣。
通過動手實踐,我不僅加深了對實驗室制備氣體知識的理解,而且體驗到“化學很好玩”:生活中許多很不起眼的廢棄物品其實可以回收,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它們的價值。通過探究,我認識到學習化學只有多動手,勤動腦,才能真正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并能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
指導老師評語:李哲同學肯鉆研,勤質(zhì)疑,善動腦,愛動手,設(shè)計的簡易制氣裝置構(gòu)思巧妙,很有創(chuàng)意。他的化學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
責任編輯/侯秀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