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生產中,不作種用的母仔豬都要進行人工閹割,閹割后往往出現腸管被腹壁肌夾住,俗稱“夾腸”。
防止“夾腸”的發生,首先應掌握正確的母豬閹割方法。凡不留作種用的小母豬,在30~40日齡即可去勢,早期去勢,傷口愈合快,手術簡便。閹割應選擇無風、溫暖的晴好天氣,一般在上午8~10時進行。操作時,術者應找好兩人做幫手,在平整的泥土地面上,分別按住豬的前后,豬的兩后腿應拉直(用力不宜大),豬背朝術者。較大的母豬閹割時,如下一個陰腸頭難找,在豬靠地面一側墊上一塊木板或磚塊,即可閹去。閹后立即對豬注射抗破傷風藥物,再讓豬適當站立半小時左右。
若發現母豬閹割后有“夾腸”癥狀,應盡早進行治療,治療越早越好。治療方法是:術者可一只手將病豬的后肢用力向上提起(大母豬應兩人將其提起),使豬兩前肢離地為限,在術部連續推一推,再拍打幾下,然后將病豬放下,讓其自由運動幾分鐘后再喂食,并觀察病豬吃食排糞情況。一般情況下,病豬通過上述措施治療后,都能開始進食排糞,不用藥即可自愈。但如果“夾腸”時間在3天以上,或所夾腸管較為嚴重,應立即采取手術治療——將原術部重新切開,把所夾腸管送回原位,并將腹膜、腹肌、皮膚分別縫合。如有炎癥,還要用藥消炎或對癥治療。(廣西 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