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這是一節市級公開課(蘇教版數學教材第4冊第68~71頁“認識角”)。在這節課中,教師運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氣氛活躍,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不失為一節好課,但課中的一個小細節,卻值得我們深思。(當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后。)
師:出示這樣兩個鐘面:
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兩個角,哪一個角比較大呢?
生1:我覺得圖(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大一些。
師:你能說一說理由嗎?
生1:我是從鐘面上看出來的,圖(1)時針和分針只張開了3大格,而圖(2)的時針和分針張開了3大格多,所以圖(2)的角大一些。
生2:我也認為圖(2)的角大一些。因為圖(2)的角像小孩的嘴巴一樣張得大一些。所以圖(2)的角大一些。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如果我將鐘面和刻度都去掉,你還能比較出這兩個角的大小嗎?(多媒體隱去鐘面,只留下兩個角。)
學生思考了一會兒,紛紛舉手。
生3:我想用剪刀將這兩個角剪下來,再重疊起來比較。
師:這兩個角都在屏幕上,不好剪怎么辦?
生4:我想用兩根連接棒,先做一個和圖(1)一樣大的角,再用兩根連接棒做成和圖(2)一樣大的角,只要比較出用連接棒做成的角的大小,就能比較出圖(1)和圖(2)的大小了。(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這種方法。)
(教師充分肯定了這位學生的發言,剛想進行下面的教學環節,又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
生5:我想用直尺量出這兩個角的大小再比較,先用直尺……
老師沒等學生說完,就打斷了該生的發言接著說:“哦,我明白了,你是想用直尺來量角的大小,你想的點子很好,但這里借助直尺是不能量出這兩個角的大小,你先坐下。”老師又接著進行自己的教學。
(后來,我發現這位學生一直執著地在用直尺比畫,課后,我與這位同學和執教者有如下的交談。)
筆者:你非常聰明,老師覺得你想得很有道理,你能告訴我你是怎樣想的嗎?
生5:我想用直尺量兩根針尖之間的距離,兩根針尖之間距離大的就是大角。
筆者:(多么正確而有創意的回答啊!)
筆者:您為什么沒有讓生5繼續說下去呢?
執教者:備課時我只想到用量角器能量出角的大小,而用直尺是不可以量出角的大小的。預設時我考慮到部分學生可能會受到用直尺測量線段比較長短方法的負遷移影響,用直尺量角的兩條邊長度這種錯誤的方法進行比較。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再耽擱時間,后面的教學內容就來不及推進,所以我極不希望課上出現用直尺量角這樣的答案,就沒有讓生5說下去。沒有想到生5有這樣的想法……
剖析與反思:
1.變“評價”為“理解”,學會傾聽。
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我們教師平時總是要求學生要認真聽老師的發言、同學的發言,卻沒有能夠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肯于傾聽學生的發言,要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他們的答案。在聽學生發言時,應盡量為“理解”而傾聽,而不是為“評價”而傾聽,既讓學生得到適當的關注,又讓其暢所欲言,切忌把自己的理解、觀點強加于學生,更不能因自己的主觀臆想武斷地剝奪學生的話語權。上面的案例中,教者就因沒耐心聽完學生的發言,僅憑自己“直尺不可以量出角的大小”的局限的理解,否定學生的發言,而錯失了師生在生成性的情境中同生長的良機。讓我們在樂于傾聽的基礎上學會理解,不僅肯于聽,樂于聽,還要善于聽,做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傾聽者,努力營造一個人人都能平等對話的數學課堂。
2.變“回避”為“尊重”,關注獨特。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因而當學生面對新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觀察、聯想、操作、假設、驗證”等學習行為也會因此而豐富多彩,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化的過程。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獨特的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的學習過程。在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可能會閃現出與眾不同的想法。這時教師不能隨意否定或打斷學生的回答,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他們的獨特體驗,采取“暫緩判斷”的原則,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以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呵護他們的創新火花。
3.變“執行”為“整合”,促進生成。
我們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預案,往往帶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往往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當教學不能再按照預設展開時,教師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
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如果能傾聽學生的回答,再因勢利導,該生的這一獨特的體驗極有可能生成為新教學的“資源”,(能不能量出一個角的大小呢?有沒有一種量角的工具呢?如果有一種量角的工具多好呀!等等)賦予教學意外的“驚喜”,使教學更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