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12冊教材里出現了5個老師(狹義的)形象。4個有名有姓:《海倫·凱勒》里的安妮·沙利文和薩勒老師;《莫泊桑拜師》中大名鼎鼎的福樓拜;《孔子游春》里老師的祖師爺孔子。一個是群體形象,散見于《明天,我們畢業》,離我們不遠。
我們為人師者,不僅要“用教材教”,遇到以上這樣的文本,還應該反求諸己,教育學生的同時教育自己,讓我們也來一個拜師學藝。
學習孔子的“遇水必觀”
做一個智慧的老師,確實很難,但只要不斷努力,還是能夠有智慧的火花閃爍的。孔子的智慧哪里來,從課文里可以“窺一斑”:
“顏回說:‘老師遇水必觀……’”
正因為孔子的“遇水必觀”,再加上“沉思”,才“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老師竟能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這樣的靈感來自平時的“沉思”與“遇水必觀”,和牛頓的蘋果落地而發現地球引力如出一轍,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孔子的循循善誘表現在對于水的“發現”是由學生“引發”的:
“孔子動情地望著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們不知老師在看什么,都圍攏過來。
子路問道:‘老師在看什么呢?’
孔子說:‘我在看水呀?!?/p>
‘看水?’弟子們都用疑惑的眼光望著老師。
顏回說:‘老師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
于是,才有了孔子一段有關水的意味深長的話語。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們看不出“預設”,只有“生成”??鬃拥摹邦A設”是“遇水必觀”,是“沉思”,是用自己的一生言行做精彩的“預設”。沒有“一環緊扣一環”,“不太自然地”過渡到了只和顏回、子路“談理想”,而對其他學生居然采取的是“放羊”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兩千多年前孔老師的教育方法和為師品質依然如新。我們不應該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嗎?對學生不應該和藹可親、平等相待嗎?不應該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嗎?在應試教育占穩天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做一個“真君子”、培養學生把有志向放在第一,而不是把分數放在第一。如果把學生比作“水”,我們要“遇水必觀”相信也能說出一段或深或淺經自己大腦思考的“意味深長的話語”??鬃釉诳此⒄f水,其實,孔子自己就是水——真君子,這是他向水學習的緣故。
學習安妮·沙利文和薩勒“為不幸的人服務”
《海倫·凱勒》里,有這樣幾句話寫到了安妮·沙利文老師:
“一次,她們路過水井旁時,沙利文老師把海倫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這時一股清涼的水在海倫手上流過,沙利文在海倫的另一只手上拼寫了‘水’這個單詞。海倫猛然醒悟,原來‘水’就是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呀!”
“在沙利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磨出了血。沙利文老師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來。就這樣,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p>
沙利文老師一生就教了海倫這樣一個學生,可以說,是沙利文創造了海倫這樣一個奇跡。沙利文老師為什么選擇“為不幸的人服務”呢?原因之一是沙利文本身是一個不幸的人,是一個不知名的清潔女工的關心創造了沙利文這個奇跡。原來,愛心是可以傳承的。
“薩勒發音時,要海倫把手放在她的臉上,用感覺來判斷薩勒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以此體會怎樣發音。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我們完全可以體會薩勒教海倫說話的艱難程度。沙利文、薩勒是世界上最了不起、最有愛心的老師?;蛟S,在一些人看來,海倫·凱勒是一個“廢人”,但沙利文、薩勒不僅不這樣看,而且相信她和正常人是一樣的。她們用自己的愛心和努力證明了一個真理:人都是一樣的,人人都應該平等相待。在她們身上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人的尊重。反觀我們自己,真的做到了對學生——這些身心健康的學生一視同仁?分數排名屢禁不止、對后進生另眼相待、對“貴族”學生刮目相看……
我在教學《海倫·凱勒》時,時時被背后的兩位幕后英雄所感動。我們太需要這樣的老師了。她們的愛心使得她們堅持一個信念,使得她們想盡一切辦法,有愛就有希望。她們告訴我,愛的力量是無限的。
想一想,我們與安妮·沙利文和薩勒老師差距有多遠?
學習福樓拜的“直截了當”
老師要“循循善誘”,也要“直截了當”。福樓拜的“直截了當”在《莫泊桑拜師》里比比皆是:
“他坦白地說:‘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前葜苯亓水數卣f。
‘那——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問。
‘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
“‘不,不不!怎么能說沒有什么東西好寫呢?’
福樓拜繼續說:‘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
學生坦白,老師坦率。學生求學心切,老師傾其所知,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有時,我們對自己的學生“直截了當”還不夠:寫個評語,以“表揚為主”,兼以“希望”,反而讓家長摸不著頭腦。有的語句不知是褒還是貶,直接和老師溝通也是語焉不詳。
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在學識上“直截了當”,沒有厚的底子,是無法直截了當的。福樓拜能一眼就看出莫泊桑存在的問題,并且馬上給他開出“藥方”,緣于福樓拜的眼光、學識,這就是福樓拜“直截了當”的底氣。語文老師要教作文,試想,現在有多少語文老師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有多少老師“下水”寫作試筆?“春江水暖鴨先知”,老師不“下水”,何以知道“水”的溫度、深淺和甘苦?福樓拜其實也沒有用什么啟發法,無非是把自己是怎么學寫作的告訴莫泊桑,讓莫泊桑少走一些彎路,讓他進步得快一些。我們現在比較重視怎么“教”公開課、研討課,說來說去就是怎么教學生寫作文,但效果卻不明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很少知道也很少去了解學生是怎么“學”的。不了解學情,就很難對癥下藥。要知道學生的“學”,其實用老師自己的“學”來體會也是可以的。你聽福樓拜指導得多細致:
“不,不不!怎么能說沒有什么東西好寫呢?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么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這些你能寫得清楚嗎?”
當莫泊桑有所進步時,福樓拜繼續指導:
“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如你要描寫一堆篝火或一株綠樹,就要努力去發現它們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樹木不同的地方?!?/p>
“今后,當你走進一個工廠的時候,就描寫這個工廠的守門人,用畫家的那種手法把守門人的身材、姿態、面貌、衣著及全部精神、本質都表現出來,讓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農民、馬車夫或其他任何守門人混同起來?!?/p>
一個老師肚里沒有些“貨”怎么指導學生?要讓學生“尊其師”,首先老師要有“道”,而“道”更多的來自于老師的實踐。
《明天,我們畢業》寫到了一組本土老師的群像:
“是您,在課堂上一絲不茍地向我們傳授各種知識;是您,和我們一起參加‘雛鷹假日小隊’活動;是您,為了指導我們科技小組搞小發明,利用星期天跑圖書館,查閱資料,日夜操勞?!?/p>
“老師啊老師,您以自己的言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我們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p>
這是孩子的角度,可做看做是孩子對我們的期望,不妨作為鞭策。要想真正做孩子們心目中的“天使、大樹、海洋”,要做很多的努力,首先讓我們以“孔子、安妮·沙利文、薩勒、福樓拜”為師,虛心地做一名勤奮認真的學生。孔子才是“海洋”,安妮·沙利文、薩勒才是“天使”,福樓拜才是“大樹”。
寬泛一點,巴金也是狹義的“老師”,《給家鄉孩子的信》也是給我們老師的豐厚的精神食糧,把這封信看做是給我們的:
“不要把我當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上失敗,也談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p>
我們對孩子有這樣的愛心嗎?有這樣的真誠嗎?有這樣寬廣的胸懷嗎?我們該怎樣度過平凡的一生呢?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了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