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3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掌握并會運用新詞。
2.理解課文,體會“軍神”一詞所包涵的含義。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滲透相關寫作知識。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軍神”驚人的毅力,鋼鐵般的意志力。
2.通過人物神態,情緒的變化把握事情的發展變化,深入體會感情。
教學課時:第2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軍神》一課,大家朗讀了課文,掃清了文字障礙,對文章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本節課我們根據具體文章內容來學習,看看劉伯承將軍為什么會被稱為“軍神”?
一、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呢?你知道沃克醫生當時是怎么想的?
⑴學生自由讀課文。
⑵小組交流、討論。
2.全班交流。
二、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導學課文
1.引導學習 “求治”部分。
⑴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
⑵沃克醫生開始是怎樣識別劉伯承是軍人的?
⑶劉伯承的“鎮定”是從哪幾個方面反映出來的?
⑷分角色朗讀第1自然段。
2.引導學習“術前”部分。
⑴讀讀、想想、畫畫、議議。劉伯承為什么不肯用麻藥?
⑵聯系課前收集的關于劉伯承的資料猜想:劉伯承擔心損壞腦神經,只是從愛惜自己身體的角度考慮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⑶不用麻藥意味著什么?
⑷劉伯承能承受這種難以忍受的疼痛嗎?課文是怎樣反映出來的?
⑸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提示讀出堅定的語氣。
3.引導學習“術中”部分。
⑴自由讀課文,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手術中劉伯承、沃克表現的詞句。想想這些詞句各起什么作用?
⑵課堂交流。
⑶聯系自己生病的經歷,說說劉伯承忍受的是怎樣的痛苦?
⑷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中感悟劉伯承的“軍神”形象。
⑸小結。
4.引導學習“術后”部分。
⑴快速默讀課文,思考:劉伯承在手術中除了一聲不吭緊緊抓住床單外,還要求什么?沃克醫生聽了有什么反應?沃克醫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⑵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做完手術……了不起的軍神!”
⑶震驚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視著眼前的這位年輕人,他心中會怎么想?
⑷根據提示語自由朗讀,注意根據提示揣摩語意、把握語氣,突出“軍神”形象。
⑸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三、結束全文
結束語:
這篇課文描寫了年輕的軍人劉伯承治傷時為了不損傷腦神經而拒絕使用麻醉藥,忍受極大的痛苦接受手術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具有鋼鐵意志的“軍神”的形象。我們要學習劉伯承堅韌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個性格堅強的人。
反思:
一、讓學生“善問”,促進自主學習
首先要求學生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來,然后以師生共同梳理問題,收集、展示問題,共同提煉教學的核心問題,作為探究主線。本課確定“為什么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從劉伯承的表現及沃克的神態變化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這一中心。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
《軍神》一課中劉伯承在手術中的表現一段描寫細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著重刻畫了劉伯承將軍哪方面的內容?當學生知道是動作、神態時,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和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學生暢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劉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現出的鋼鐵般的意志。
三、從讀到寫,重在學會表達
教學中,我力求巧妙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例如,課文的主人公是劉伯承,卻用了大量篇幅描寫沃克醫生的神態變化,這是為什么?這一提問使學生注意到沃克醫生的神態情緒變化是因劉伯承而引起的:傷勢嚴重仍無比鎮定,令沃克十分驚疑;拒絕使用麻醉劑使經驗豐富的沃克雙手顫抖、不忍心動手術;手術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著巨痛并清醒地數出醫生割了多少刀,這令沃克大加贊賞。課文以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的眼光去看劉伯承的表現,更能體現他堅強的意志。
(作者單位:望奎縣東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