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5年制小學語文“注·提”教材第10冊第6課。
設計理念:本課設計堅持以人為本、以讀為本的原則,采取“讀——畫——議”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讀文了解文章的內容,通過畫詞、畫句加深印象,通過議論明白要說明的道理。使學生了解做事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鍥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通過剖析一種自然現象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方法。
3.培養學生做事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理解“滴水穿石”現象給人們的啟示。學會受一件事物的啟發而悟出一定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出課題
(課件出示:水滴擊石的實驗。)由這個實驗,你想到了什么?誰能用一個成語概括這一現象?知道這個成語的深刻含義嗎?
【評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一種情境,很快就能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埋下了伏筆,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解詞句
1.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同時對不理解的詞語分組討論或查找工具書來解決。
2.交流匯報,重點讀好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初步理解課文深刻內涵。
【評析:通過“讀——畫——議”的方式使學生能很快地排除學習中的障礙,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增強了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三、閱讀課文,理清層次
1.畫出文中的中心句。
2.分組討論。哪個自然段是寫實實在在的自然現象?哪個自然段是列舉的實例?哪個自然段是寫作者的感受和要說明的道理?(生交流匯報,師總結。)
【評析:默讀是理清層次的最佳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
四、細讀課文,積累內化
1.引導學生讀第1~2自然段。
討論:滴水為什么能穿石?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嘗試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重點分析:“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2.指名讀第3自然段。
畫出表現3位名人“堅持不懈”、“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句,先讀再議,談出自己的讀后感受,同時也可以交流自己知道的一些成功人士的類似事例。重點交流:“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最終取得成功的嗎?”這句話,讓學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艱難挫折,只有具備“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3.齊讀課文第4自然段。
⑴想一想本段是運用什么方法說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對比法。)
⑵把揭示中心的句子背誦下來。
4.教師小結本文的表達方法。
五、回顧整體,遷移結果
1.聯系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
2.自己觀察一種自然現象,借此說明一個道理,寫一篇隨感。
【評析: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教師能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生搭建了激發情趣、拓展思維的交流平臺,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寫一寫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