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是法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1799年5月20日,他出生在法國西部的圖爾城。他的父親是個金融家,在政府做官,母親比父親小三十二歲,對子女漠不關心。所以巴爾扎克從小就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還經常受到母親的呵斥。
巴爾扎克8歲那年被送到一所教會辦的學校讀書。這所學校對學生非常嚴厲,經常體罰學生。
巴爾扎克那時候正處在調皮的年齡段,經常不守規矩,比如排隊行走時,他有時走得慢,有時又走得快;上課也常常走神發愣,所以他經常受罰。老師看他長得比較胖,學習成績又不大好,就罵他:
“這個孩子整天呆呆的,又懶又笨,簡直不可造就。”
巴爾扎克在家里受到冷漠,在學校里又受責罵和鞭打,無處訴說,漸漸地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不過,他有一個好朋友,那就是學校里的圖書管理員。那人對他非常好,經常把他叫去,問他有什么困難,還為他補習功課。他對巴爾扎克說:“你要是喜歡看書,就來找我,我借給你。”
從此,巴爾扎克就經常到圖書館借書看。
巴爾扎克讀書的速度很快,他并不是一字一字地死讀,而是注意抓住書里的重點內容,著重理解。對于書里的人名、地名、對話、故事經過,他都記得非常牢固。
就這樣,少年時代的巴爾扎克雖然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又常常被學校的老師責罰,但他內心世界卻十分豐富。他掌握了許多知識,為日后寫作打下了基礎。
12歲的時候,巴爾扎克寫了一篇文章,叫《意志論》,內容是關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關系。
這篇文章一時轟動了學校,同學們都搶著看。后來這篇文章雖被神甫沒收了,但巴爾扎克頗有些沾沾自喜,因為他看到了自己在寫作方面的能力。
這件事后,他開始嘗試著寫些短篇小說,他對文學寫作的熱愛就從這時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