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前發明這種桌上網球(Table Tennis)的英國人肯定沒有想到,這項運動會在遙遠的東方大國——中國落地生根,發展成為中國的國球。
乒乓球:“善變”的運動
一變:器材
最初的乒乓球,真正就是table tennis,就是在一張不大的臺子上打網球,用的也是網球拍。在一百多年的漫長演變中,球從網球歷經空心的小皮球、空心塑料球,逐漸發展為現在直徑40mm的空心塑料白球;球拍則從網球拍歷經木板、單面膠皮球拍,發展成為現在針對不同握拍方式、技術特點特制的多種類型球拍。
二變:時間
乒乓球比賽興起之初,組織者和選手對比賽時間都缺乏掌控能力,只能硬性規定比賽時間。于是在1949年的斯德哥爾摩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單打決賽中,雙方選手出現了“磨時”現象,創造了乒乓球比賽史上最低 “8:1,4:3,3:0” 的比分記錄。
類似事件頻發,世界乒乓球聯合會一度取消了時間限制,結果,196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舉行的第1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羅馬尼亞隊巴奈斯對波蘭隊歐立克的比賽,兩個人一上場就開始對搓,創造了兩個半小時才結束一球的紀錄,引起觀眾起哄;法國隊與羅馬尼亞隊的一場比賽從上午10時打到下午6時還是平局,在裁判員限時無效后,只好由雙方隊長擲錢幣決定勝負。
三變:技、戰術
乒乓球技戰術的發展最先得力于球拍的變化。第一次是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的膠皮球拍。用膠皮拍面擊球,增加了彈性和摩擦力,能使球產生一定的旋轉,于是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應運而生。不少歐洲運動員憑借這種打法獲得了世界冠軍。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的海綿球拍結束了膠皮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局面。根據海綿拍特點創造的遠臺長抽進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發球搶攻威脅大等優點。率先在世界比賽中使用海綿拍的日本運動員一舉奪得四項世界冠軍,打破了歐洲運動員的壟斷地位。
隨后亮相國際乒壇的就是以“快、準、狠、變”為技術風格的直拍近臺快攻的“中國打法”。中國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正是作為當時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的代表,獲得了1959年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
此后,乒乓球打法逐漸被推進到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緊密結合、多元發展的新高度。各國的技、戰術發展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呈現融匯的趨勢。
中國隊:孤寂王者
每到要介紹世界乒壇叱咤風云的名將時,總讓我們這些做體育記者的感到無以名狀的自豪。但是,近年來,伴隨這種巨大的自豪而來的往往是莫名的失落。老瓦退役了,波爾缺席世乒賽了,中國乒乓球的“東方不敗”讓我們站在世界乒壇的點將臺上快要無“外將”可點。只有我們的國手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整個國家隊陣容齊整,人才輩出。
馬琳——悲歌壯行
中國乒壇流行一句話,叫作“得馬琳者得天下”。的確,連續三年的中國乒超聯賽,不同的俱樂部登頂冠軍,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擁有馬琳。然而,和他在國內比賽的“福星”效應不同,馬琳在國際大賽上多次與冠軍失之交臂。
盡管這樣,馬琳還是一如既往打著自己的球,而且越戰越勇。3月剛剛結束的廣州世乒賽上,馬琳首發上場,以3比1完勝柳承敏立下頭功,成為主帥劉國梁眼中不可替代的大將。
王皓——高歌而來
2004年時王皓還年輕,那年20出頭的他第一次進軍雅典奧運會。當男單決賽中國隊只剩下他的時候,王皓沒能把握機會,痛失金牌。王皓經歷了成長的陣痛。2005年印度舉行的亞洲杯冠軍,2006年年初日本舉行的亞洲杯冠軍,年底的多哈亞運會冠軍,讓主教練和觀眾看到一個高歌而來的王皓,一個志在北京奧運收復“失地”的成熟王者。
回顧雅典以后成長的四年,王皓常以教練的話自勉:“是男人就要自己面對,自己去扛。”
張怡寧——“魔”音再現
2007年對這位“冷面女將”來說真的不是很順利,大賽上表現起伏不定,同樣反復不定的是一直困擾著她的傷勢。然而,這個小小年紀就已經在世界乒壇叱咤風云的女隊領軍人物,從來都不是服軟的主。從被媒體記者戲稱為“不瘋魔,不成才”的成長道路上走來的張怡寧,在2008年初終于“魔”音再現,為中國隊奪得考比倫杯立下汗馬功勞,實現了中國隊在該賽事上的八連冠。
相信對乒乓球運動癡迷到近乎“瘋魔”的張怡寧,只要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必將在奧運賽場交出讓大家滿意的答卷。
王楠——08絕響
2007年12月,湖南長沙。王楠手捧重達10斤的“大王者”獎杯,高高地站在2007年國際乒聯積分賽最后一站冠軍的領獎臺上。與年輕小將毫無掩飾的向上沖擊力相比,王楠除了那份對于乒乓球不變的執著堅定,更多的是從容與淡定。
對于王楠來說,2008年的奧運會很可能就是她身披國服的告別賽。這位中國乒壇的“一姐”用她的球技、經驗、執著和良好的心態為自己爭得了北京奧運會的入場券,我們期待她的絕唱。
乒乓球故事
禮儀故事:請不要呼喚運動員的名字
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12個年頭,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雙決賽的大逆轉仍是當年一度有望奪冠的國手喬云萍最大的遺憾。當時喬云萍/劉偉一度在比分上領先鄧亞萍/喬紅,打到18比12的關鍵時刻,正當喬云萍接發球時,她的一個山東老鄉大喊了一聲她的名字,結果喬云萍一板輪空,她們最終被對手逆轉。這場比賽后來被有的媒體列為中國奧運歷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大逆轉之一。
中國乒協副主席、曾長期擔任國家乒乓球隊領隊的姚振緒以此告誡觀眾:“觀眾給運動員加油的最好方式還是應該以鼓掌為主,盡量不要喊‘誰誰加油’,因為人最敏感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在賽場上直呼其名的話的確會影響到運動員對于比賽的專注程度。”
裁軍故事:封殺中國“雇傭軍”
“到處都是中國人!”近年來,隨處可見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面孔身披各國戰袍征戰在國際乒乓球大賽上。從亞洲到歐洲到美洲甚至是非洲,前中國選手的足跡可謂遍及世界。2007年的女子乒乓球世界杯賽上,16名選手中有13個中國面孔!到了2008年3月的世乒團體賽,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終于坐不住了,拋出對乒乓球運動員轉會年齡作出限制的提案。
提案的內容是:只允許21歲以下的現役運動員轉會其他乒乓球協會,而且需經過較長的等待期:15歲以下運動員3年,15歲到18歲運動員5年,18歲到21歲運動員7年。此外,這一規定不只適用于進過國家隊的運動員,而且適用于所有有資格代表一個協會參加比賽的現役運動員。
如果提案通過,這就意味著,目前代表其他國家參賽的中國球員將面臨大范圍“裁員”。對此,我國男隊主教練劉國梁認為:“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海外兵團’只能在短期內幫助他們提高一點成績,但是如果想長期與中國隊抗衡,還是應該發展本國力量。”
然而,封殺令一出,首先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中國隊在乒壇更加無人能敵。這不禁令人擔心,一旦出現中國隊自娛自樂、“獨孤求敗”的格局,那么整個乒乓球項目會不會隨之衰弱?封殺事件給我們的“國球”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