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2月1日起,上海、杭州兩地將實現“醫保互通”。長期居住于杭州市的上海市醫保參保人員,可在杭州市辦理醫療保險的報銷; 同樣,在上海市長期居住的杭州市參保人員也可以在上海市辦理醫療保險的報銷。據當地媒體披露,直接受惠于互通政策的群體,估計約為數千人。
對于“醫保互通”翹首以盼的群體,卻遠不止于這兩地,更遠不止于這次兩地醫保互通所限定的對象。
作為最重要的支付環節,醫療保險對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醫保互通有兩個突出的好處: 一是異地報銷; 二是快速支付。及時、方便地報銷醫保費用,對于病人而言,既可以減少經濟壓力,又省卻了許多煩瑣的手續。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病人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選擇權。譬如,在醫保報銷允許的范圍內,病人可以決定是選擇大醫院,還是選擇社區醫院來看病,甚至可以直接到醫保定點的藥店直接抓藥; 對于一些疑難雜癥,病人還可以選擇跨地區轉院治療。顯然,醫保互通的區域范圍和醫藥衛生機構越廣泛,病人選擇的范圍也越大,看病也就越容易。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劇了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性。因為工作、探親等原因而長期定居異地的人群,相當龐大。為什么醫保互通有著如此廣泛而迫切的強烈需求,卻一直未能如“銀聯”那樣,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互聯互
通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當前醫療保險體制的設計和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屬地管理下的統賬結合(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醫保制度。社保中心就好比一個個各自分家過活的“大家庭”,哪家也不樂意把自家兜里的錢挪到別家去。作為“家庭成員”中的個體,自然就被牢牢束縛住手腳。
暫時的困難,擋不住醫保互通的必然趨勢。今年以來,江蘇、浙江、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最活躍省份,均在不同程度地嘗試推行醫療保險的異地報銷辦法。在北京,川籍農民工持本人身份證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在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醫院和朝陽區第二醫院就診,可以直接獲得家鄉“新農合”醫療保險賬戶的補償,只需向醫院交付個人承擔部分的醫療費用。
如同當年推進“銀聯”的過程,醫保互通要想在更大乃至全國范圍推廣開來,首先要克服的難題并非網絡技術問題,而是必須堅決拋棄目前仍占據主流、但已經很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和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