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是河北省回族自治縣大廠邵府小學師生們最開心的日子,用了幾年的“286”古董電腦被全部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帶來的249臺“嶄新”的電腦,和援助新建的電腦教室。這一切都讓孩子們雀躍不已。
不過這些看起來“嶄新”的電腦卻不是真的新電腦,而是經過處理加工后的舊電腦。那么,為什么要捐贈舊電腦呢?
“舊電腦”下鄉
在貧困地區的學校里,電腦是奢侈的東西,幾個學生共用一臺連基本繪畫功能都沒有的電腦屢見不鮮。這讓曾經并不常去貧困地區的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村絡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蔣任重驚訝不已。
去年年底,諾基亞因為公司搬遷,與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合作,把因搬遷無法處理的價值280多萬元的電腦以及物資,捐贈給了大同貧困地區。這種做法讓貧困地區資源緊缺的問題得到緩解,而城市閑置物資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這激發了蔣任重“綠色電腦扶貧”的想法。
于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本著“節約、環保、透明”的原則,倡導開展了“綠色電腦扶貧行動”。行動提倡各大機構、企業,以及社會公眾,把不用的電腦捐獻出來,并組織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整修、組裝,篩選出能用的電腦捐贈到貧困地區,用于中小學和農村信息化基礎條件的改善; 不能用的電腦則委托有專業資質的廢舊電子處理機構,進行環保處理,防止污染環境。同時,保證捐贈到農村的電腦在達到使用年限后召回處理,不把這些電子產品遺留在農村。
中國扶貧協會針對運輸方案、整修標準、環保處理等問題,與諾基亞、IBM等企業進行了溝通,并于今年5月底正式實施了“綠色電腦扶貧計劃”,使“計劃”變成了“行動”。
不只送電腦
用捐贈電腦這種方式幫助貧困地區,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但大多數都只是“到此為止”。不能為孩子們提供使用電腦的物理平臺,孩子們不可能得到信息化的教育,不能與電腦進行“化學反應”,那么捐贈的電腦也將成為擺設。
“當老師講《趙州橋》時,小學生在我們捐贈的電腦上就可以看到關于《趙州橋》的電影。” 蔣任重介紹,“綠色電腦扶貧行動”通過開發學習系統和實施培訓,讓孩子們學會使用電腦和網絡,同時整合信息資源,搭建針對農村的信息服務平臺,真正讓廣大農村群眾享受信息化帶來的好處,“甚至可以在我們捐贈的電腦上找到養雞、種黃瓜的相關知識。”
同時,中國扶貧協會還與華夏神農等企業合作,把其先進的信息系統、內容豐富的電腦課、中文在線的電子圖書館等信息資源預裝到電腦中,并實現各個學校間的共享; 通過志愿者、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進行地方上的電腦基礎實用知識培訓; 與聯想合作,通過聯想的網絡體系來加強培訓,提高其使用信息化設備的水平。
計算機只是一個載體,把電腦送到農村去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電腦來建立信息化平臺,進而幫助農村提升教育、文化、醫療、包括法律等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這也堅持了中國村絡工程提出的“四用原則”—讓電腦在農村能用、有用,讓老百姓會用、常用。
“綠色電腦扶貧行動”在捐贈“綠色電腦”的同時,還幫助貧困小學建立了電腦教室。蔣任重透露,計劃一年內援建一千個電腦教室,并將優先支持四川汶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
不能“孤軍奮戰”
“我們希望走向國際化,不僅是國內的貧困地區,更希望給第三世界的國家做一些支持。但只有我們幾個人是沒有能力去做一件國際化的事情的。這就像在滾雪球,需要動員社會的力量,雪球才會越滾越大。”蔣任重表示。
不可忽視的是,在“綠色電腦扶貧行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障礙。首先就是社會意識差,導致在與一些單位接洽時不被關注而使行動擱淺; 其次是農村層次多樣化,并非所有地方都符合援助的標準,如技術力量、基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等大不相同; 第三則是宣傳力度不足,讓社會接受“綠色電腦扶貧”的理念,需要更多的宣傳和動員。
自2008年3月15日“綠色電腦扶貧行動”在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立項以來,得到了來自各方的支持,并與多家IT企業有著深入長期的合作。
聯想公司將為客戶制定一項“綠色”計劃——長期與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合作,并將聯想客戶淘汰的數目龐大的舊電腦回收到“綠色電腦扶貧行動”的整修車間,進行整修并捐獻給貧困地區,其余的進行環保處理; IBM在捐贈電腦之外,更會加入志愿者活動,并長期進行下去; 而搜狐公司將成為“綠色電腦扶貧行動”的官方網站,大力推廣這一行動。
另外,由中國建設銀行捐贈的第一批電腦,如今已經捐給了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小學。上海美斯恩網絡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也相繼捐贈了數量不等的閑置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