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軟件企業由財務
軟件轉向全面進軍管理軟件10周年。上周,作為全國“兩會”代表的浪潮集團總裁孫丕恕,向大會提交了做強、做大中國軟件產業的議案。此前不久的2月底,用友軟件集團高調宣布,將其NC系列產品定位于中國高端軟件。此類事件,將中國管理軟件崛起的渴望暴露無遺。
支撐這樣一種意圖的信心,不僅來源于國產管理軟件在本土市場的多年積淀,更來源于其越來越多地在與SAP、甲骨文的直面交鋒中勝出。但是,中國管理軟件是否真正迎來了高端崛起的拐點呢?畢竟,對于國產管理軟件的口碑和認知,很多人還停留在財務軟件這一至少還是10年前的認知水平上; 畢竟,迄今為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尚沒有誕生世界級軟件企業。
多年來,中國軟件業界普遍認為,留給中國企業的惟一空間是應用軟件。因為在操作系統層面,有強大的微軟占據壟斷地位。但事實證明,應用軟件同樣是一條更為艱辛的道路。硬件或操作系統等產品,其市場形態總體上呈現出技術驅動、標準先行等特征。管理軟件廠商所面臨的則遠非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能力的問題。它們必須深刻理解外部環境變化和客戶需求變化,無時無刻不經受著應用創新、應用環境復雜多變、標準化進程艱難等多重因素的煎熬。對于高端復雜應用需求的透徹理解和準確把握,是任何管理軟件走向世界級的必修課。
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市場差異,使得在PC和通信領域,華為、中興、聯想等可以率先挺進世界級企業列強。但歸納華為、聯想的崛起的共同規律,對于中國軟件業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即以全球化的視角經營企業,在競爭戰略上,更是始終將同行業全球頂級企業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早在2001年前后,華為的一位朋友就悄悄透露: 華為內部在戰略上有一個基本判斷,未來5年,全球數據通信產品領域最終將剩下不超過3家通信企業,但其中必有華為!其語氣之堅決,以當時華為的規模和實力而言,確實令人將信將疑。但隨后的一系列演變和今天全球通信業的競爭格局,無不驗證了這一切。在數據通信領域,初出茅廬的華為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始終將思科作為自己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從中低端網絡產品入手,依托強大的本土市場需求,迅速完成了核心路由交換技術的追趕和積累,最終贏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 聯想作為PC廠商,通過資本的運作,以非常規方式完成對世界級領先技術的積累,同時也完成了自身從中國品牌向世界級品牌的跨越。當今中國管理軟件領域,恰恰急需這樣一種視野、氣魄和決斷。
中國管理軟件顯然還需要市場的錘煉。惟一可以感到慶幸的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仍在為中國軟件鍛造世界級水平提供著寶貴的“實驗基地”。回望全球管理軟件30多年的發展史,幾乎任何堪稱成功的管理軟件品牌,都是依托傳統產業經濟的崛起而崛起的。
1972年,在德國制造業全面復興之際,5個有志于面向企業提供標準化應用軟件、加強企業實時處理能力的年輕人,從IBM德國公司辭職,成立了SAP公司,由此揭開了這家公司30多年輝煌歷程的序幕。如同SAP因德國制造的崛起而崛起;甲骨文因美國企業的騰飛而騰飛;在中國已然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在中國企業不斷尋求海外擴張之時,中國軟件崛起的步伐將不可阻擋——但其前提必須是,至少在國內高端市場戰勝S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