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歷史任務”,同時強調“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自十七大以來,舉國上下,特別是在廣東,已經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大討論的熱潮。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信息產業和信息化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根源就在于思想解放。
30年來,我們先后經歷了“兩個凡是”、“姓社姓資”兩次大討論和思想大解放。在兩次思想解放運動期間,我們在信息領域先后提出了“加快發展信息產業”、“自主技術創新”、“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等一系列重大主張。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總量、信息產業和信息化都已經達到或接近所謂的“世界規模”。不過再往前走,面向下一個30年,落實科學發展觀還將目前面臨諸多困惑。
雖然華為、聯想、海爾已經進入國際領先企業行列,但我們也必須承認: “大而不強”是對我國信息產業總體狀況的真實寫照。擁有世界級市場的我們,30年來沒能造就可以和諾基亞相比的世界級的手機企業,沒能造就可以和SAP、Adobe、紅帽等相比的軟件企業; 沒能造就可以和普華、德勤相比的咨詢企業; 沒能造就可以和Sun、IBM相比的高端服務器企業; 沒能造就可以和EMC等相比的存儲企業; 沒能造就可以和賽門鐵克等相比的安全企業; 沒能造就與印度Infosys、塔塔相比的軟件外包企業; 甚至沒能造就可以和鴻海或富士康相比的代工企業。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現在TD已進入試商用,我們也一直在倡導自主技術創新。30年來,我們經歷了顯示技術從CRT到平板、手機從模擬到數字、光盤存儲從紅光到藍光、電視從模擬到數字、存儲從軟盤到U盤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與產業的大換代。可十分遺憾的是,諸如此類本應是自主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好像都沒能抓住。我們這個世界級的市場為別人的企業做出了世紀性的重大貢獻,別人的企業因此又大又強,我們的企業又小又弱。我們巨大的資金投入沒有落在創新上,而是全力以赴扶持了永遠只能充當“阿斗”的“仿新”。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近30年來,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波瀾壯闊,我們的銀聯、數字海關和銀行信息化都取得了世界級的成就。但是總結這30年來的信息化實踐,也可以發現: 從全局上看,越是與國際接軌程度高的領域,信息化成就越大; 越具中國特色的領域(比如電子政務)信息化推進越困難,重復建設越嚴重。數以千億元計的信息化投入原本應該造就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專業水準極高的軟件與服務業本土名牌企業,可實際情況是別人的企業牢固占據了主導地位。在中國特色突出的領域,我們的企業在低水平重復、低價拼殺中降低了自己的項目水平,導致企業病態運行。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要使每個人,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得到解放,也就是說要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和創造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整個事業就會不斷前進。”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在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到底是什么陳規戒律和思維定式禁錮了我們?我們到底需要何種新思維、新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