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到200系列計算機,再到太極2000系列小型機,它見證了中國計算機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輝煌的歷程;從支持“兩彈一星”,到助力載人航天,再到面向市場,它經歷了我國計算機事業從支持國防事業和國家建設到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轉變。中國計算機事業50多年的風雨,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15研究所獲得了怎樣的積淀?未來,“15所”又將在計算機事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近日,本報總編輯孫定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15研究所(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15所”)所長劉愛民,就中國計算機事業50多年來取得的經驗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攝影記者 楊立航
50年跨越
在50年里,15所鑄就了輝煌,經歷了艱難的轉型期,繼而復蘇穩步發展。在50年的磨礪中,將民族計算機產業作為頭等大事是15所從來沒改變過的使命。
孫定: 請劉所長把15所這50年的經歷與發展簡單回顧一下,分為哪幾個階段?
劉愛民: 總的來說,15所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創業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是走向輝煌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依托國家產業政策調整,15所進入轉變期; 第三階段是轉型之后,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15所是在1958年,在科學迎來春天的大背景下建的所。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對科學技術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批科研院所應運而生,15所就是其中之一。在當時,中國的計算機科學處于空白階段,15所在成立之后,于上世紀60年代初制造了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接下來是晶體管“108甲”和“108乙”的研發,直接用于國防建設,并形成了批量生產。“108甲”機開創了我國計算機實時數據處理的先例,“108乙”機率先實現了我國計算機的通用化。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5所完成了國家級系列研制任務,最主要代表是200系列計算機,200系列的設計與研制由15所做整體研究,并聯合國內大部分計算機科研院所參加研制,200系列成為“三抓工程”的主力(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首次水下發射戰略導彈、第一顆同步通訊衛星發射),是“功勛機”,它幾乎遍布航天基地。這些計算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計算機的應用,特別是在國防領域的應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開始研制小型機,太極2000系列小型機開辟了我國小型機產業。當時,15所的計算機在國內小型機市場占50%以上的份額。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家對計算機政策的調整,在向國際開放的背景下,競爭逐漸加大,那時15所經歷了很艱苦的轉變。為了加快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步伐,我們成立了太極計算機公司,把小型機從國防事業主戰場轉向國民經濟領域。
事實上,我們從計算機制造業轉向計算機應用,或者計算機系統集成的產業轉型歷經了十幾年,跨度相當大。通過10年轉型,我們基本定位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面向航天測控領域; 第二是面向專用的計算機領域,從研究產品轉到裝備生產領域; 再就是開始大型軟件系統的開發,特別是通用信息處理平臺。這三個方面是15所發展的重要支住。
三大支柱確立后,15所的發展逐步進入良性循環,開始了全新時期,同時太極公司也步入了信息化服務的領域。在2002年,太極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之后經營規模與經營狀況都有了質的飛躍。銷售收入從上世紀90年代的幾千萬元發展到2007年的十幾個億。
孫定: 在這三個階段,不管是輝煌,還是困難,對于15所來說,有沒有貫穿始終的不變的支撐或者動力?
劉愛民: 我們總結時也常常討論這個問題。第一,15所的建設,依靠國家的投入和培育,無論是建設過程,還是后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包括電子部,以及之后的信息產業部、總裝和科工委等對15所的研究事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而對15所本身來講,我們始終把國家的需要、民族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作為歷史使命,貫穿始終。當然,我們追求經濟效益,但經濟效益并不是惟一的追求目標,15所更看重社會效益和國家貢獻。
所以我們將國防事業和國家建設,以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現作為我們的重要任務,這是15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的共同目標、15所文化精髓所在,50年沒有改變。
鑄造獨特風格
15所不需要單打獨斗的武林高手,更注重建立一支高效、嚴謹的團隊。在這支隊伍的支持下,發揮15所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的優勢。
孫定: 50年來15所經歷了多少代人,在工作、技術與科研上形成了什么樣的風格?
劉愛民: 這個標準很難劃分,15所于1958年建所,建所時的很多老同志我沒有見過,只是聽說過。因此,我也很難劃分。按照時代來看,我想建所時大部分人應該是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發展到6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階段是以40年代出生的人為主要力量,進入90年代后應該說以50年代出生的人為主。到了現在,15所大部分員工都是60年代出生的。
實際上很難把一代一代人劃分清楚,因為15所總在新老交替的發展過程中,像我就跟40年代的人共事很久,現在還跟80后的人共事。
工作風格是15所幾代人不斷沉淀出的結晶。首先是嚴謹,我們注重工程的實現,并不在于一兩項技術的突破。工程實驗需要相當苛刻的嚴謹規程,例如在承擔一項工程時,我們要求每一根電線都要有線標,工程師一看到線標,必須立刻反應出這根線是什么線。這種嚴謹的作風是在長期的工作經驗中積累下來的。
其次是注重團隊合作。15所一直以來的團隊培養目標是建立一支能夠發揮集體力量的團體,而不是一個個單打獨斗的武林高手。當然,武林高手我們不能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所以15所更推崇互助合作。
最近,15所正著手建立信息處理平臺,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提倡大家保持風格的迥異,但嚴格要求按照規范標準完成,保證體系的規范性。實踐證明IT行業發展到今天,與寫小說不一樣,它更需要團隊的支撐。
第三,在我看來,15所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人為工作鞠躬盡瘁,但一直默默無名。有好幾個同志犧牲在基地; 也有人在基地因為過分勞累,最后成為植物人,如今還躺在醫院。這些人默默無聞的奉獻實際上是對15所后人最有力的激勵,也鮮明地體現了15所“打硬仗”的軍人氣概。
孫定: 經過50年的積淀,15所形成了哪些優勢和獨有的行為方式?
劉愛民: 15所從建所開始,便覆蓋了硬件、軟件,以至各方面業務,稱得上是一個門類齊全、綜合性比較強的研究所。有些研究所是以行業進行劃分,我們一開始就不走這條路子。
在做大系統時,我們發揮綜合研究所的優勢,組建項目團隊。這樣的項目團隊在為用戶服務、為大系統做支撐時,能夠表現出比較好的綜合實力。這是15所多年來堅持的風格,既有技術獨特性,又有綜合實力。
我們有很多專業的研究室,不同的研究室深挖不同的領域。我們有做GIS的研究室,也有做系統管理的研究室;有做圖形標繪的研究室,也有做數據庫應用的研究室。每個研究室都有很鮮明的技術特色,綜合起來為一項具體工程服務時,能把各方面做透,體現了非常高的綜合優勢。
綜合優勢也表現在依托15所發展起來的太極計算機公司的業務能力上。在我國IT行業中的本土公司中,資質最全的應屬太極公司,擁有咨詢、系統設計、系統集成、涉密、安防等業務。目前,太極在政府、能源、金融、冶金等行業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太極形成的一體化IT服務能力在行業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2008年奧運中,太極集中體現了一體化IT服務能力,太極承擔的開發實施類、咨詢監理等的系統總數超過了20個,包括備受關注的奧運安保系統的開發、奧運開閉幕式導調監控系統的開發等。
拓展全新領域題
15所計劃在建所60年的時候銷售收入能夠在目前的基礎上翻兩番,在科技領域方面有更多的國家頂級人才,而當下15所必須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孫定: 15所走過了50年,經過了三個階段,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也有自己的風格,如果要發展得長遠,15所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劉愛民: 確實,我們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才能夠使得我們有更好的發展。現在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解放思想。為什么?因為我們還面臨著如何平衡科研人員的貢獻與所得,尋找一個長效的激勵機制的問題。很多科研人員辛苦干了多年,卻什么都沒有,這會帶來思想的波動。另外,我們需要開拓新的領域,15所既強調主業,也要有突破,像通信、移動計算、智能家電等領域,如何滲透其中,首先要開闊思路。
第二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管理體系上的不完善。很多管理體制已經滯后于我們的發展,例如15所去年取消了“農忙假”,以前家在農村的就可以請這個假,但現在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假期了。事實上,15所有很多的陳舊制度,現在看來都需要循序漸進的改革。包括所里的科研體系,也要在適應市場方面做相應改變,畢竟我們要面向不同的市場,必須有靈活的科研體系。再有財務預算體系也要做調整,職業績效的考核等都需要改變得更合理,跟上時代變化。
更深層次的改變在于文化的沉淀。這幾年我們講目標、使命感,以及現在的誠信,這是多年來的提煉,如果沒有誠信,出的都是次品,根本沒有辦法走得長久。
很多道理說起來容易,要真的做好,需要我們多年持續不斷地累積。在厚重的文化支撐下,15所需要理順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解決好,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孫定: 如果這些問題能夠解決,或者部分解決。那么在未來,15所以及太極公司在哪些領域會有新發展?
劉愛民: 解決問題是最現實的。問題解決后,我覺得衡量發展的硬指標是經濟指標。我自己劃了一條線,目前15所與太極公司已經實現20億元的收入,我們計劃在2010年,“十一五”完成的時候達到30個億。現在看來還有兩年時間,我相信沒有問題,因為20億的指標原本是我們2010年的任務,但提前兩年完成了。
同時,我們也希望在15所建所60年的時候,即2018年,收益能夠在目前的基礎上翻兩番,同時,在科技領域方面有更多國家的頂級人才,培育出我們的院士。
在專業業務領域,一方面是在大型軟件上有所突破,過去15所在通信信息處理平臺方面做得很好,現在我們著手在其中提練出中間件的產品,計劃在產品化的中間件和面向領域的中間件上實現國內的獨特地位。另一方面是,15所的綜合集成實力,需要繼續夯實,不斷加固我們既有的優勢
太極公司在2002年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將未來9年劃分為三個3年發展階段,目前處在第二個階段,叫健康發展期,重點是完成IT服務體系優化,推動公司上市,實現技術和資本的雙重驅動。從2009年開始,太極將進入躍升發展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太極將能夠實現上市,這對推動太極躍升發展是一個動力。未來,太極在擴大現有政府等優勢行業的基礎上,將突破新的行業,同時將不斷推動IT服務的產品化創新。我們的目標是把太極做成“IT服務國家隊”。
采訪手記
不能沒有夢想
在劉愛民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大企業夢想》,這本書已被他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書皮有些發黃。
“企業不能沒有夢想。” 聽到“夢想”兩個字從一位年近50的長者口中說出,讓自己感到這位在業界打拼34載的“老人”仍然沒有丟掉與生俱來的氣度。
劉愛民是在15所發展史上第一位連任兩屆的所長。1999年走馬上任的劉愛民確立了對太極計算機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股份制改革。如今回憶起這項決策,劉愛民仍然感到自豪,“完成資本運作是做大企業的第一步。”
兩年間太極公司不僅把與IT無關的資產剝離,先后摒棄和重組了30家分支機構,大膽進行機制與體制改革,而且成功引進了外部資金,將太極計算機公司整體改制為“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這樣一位有做大企業夢想的帶頭人對自己的生活卻顯得隨意而簡單。如他所說,過去的辦公室狹小而破舊,他不覺得有失體面。現在會議太忙,一天不吃飯也沒什么大不了。只要能在空當間,和好友們喝上一盅就很滿足了。(文/尹一捷)
總裁感悟
從體制入手
國企改制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畢竟,國有企業的“老板”不是“真老板”,從某種程度上說,改與不改更多的要與國家政策聯系,決策權并不在負責人手中。但是,從篤定要進行股份制改革,提拔劉淮松等年輕人開始,劉愛民就堅持要走到底。
在劉愛民看來,從體制入手,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必須要選擇的道路。有一種說法,大型國有企業在改革中“解決歷史包袱”需要40億元,值得慶幸的是,太極本身的“盤子”沒有這么大,加上15所的支持,太極的改制其實是輕裝上陣,始終沒有陷入復雜的矛盾糾葛之中。
“今天來看,太極的改革使得軍民分線更加明晰。同時,太極的改革又在無形中牽引15所進行反思。”劉愛民認為,現在15所就面臨著國營體制下如何進行人才激勵的重要問題。就像所里的退休人員,年輕時為15所鞠躬盡瘁,但退休后的生活與貢獻不成正比。同樣,年輕的科研人員在這樣的體制下,看不到以后更好的生活,因而挫傷了積極性。
“從國家體制以及15所內部的體制來看,我們沒有解決好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到今天,對于體制的調整與完善,15所從來都沒有放松過。”劉愛民說。(文/尹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