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可能是受到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企業之一。”互聯網實驗室執行總裁劉興亮做出這一判斷的根據是騰訊“面向終端用戶”的特殊業務模式。騰訊第二季度財報確實可以證實這一觀點,其凈利潤達到6.44億元(約合939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2.5%。
同時,騰訊今年新一輪的校園招聘也已全面鋪開,目標是700~800人,比去年的550人增長了近50%。近日,該公司聯席CTO熊明華接受了記者專訪,暢談騰訊的人才戰略及其持續發展所依賴的“軟實力”。
大平臺 大作為
今年騰訊校園招聘的口號叫做“大平臺、大作為”,意指“騰訊將為每一個新員工提供大有作為的平臺”。
“互聯網是一個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行業,它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熊明華進一步解釋,“換句話說,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里,你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產品和管理。”
而具體到騰訊,經過10年的發展之后,其業務的發展幾乎已經覆蓋了互聯網的所有領域。從最核心的即時通訊(IM)到后來被認可的游戲平臺、QQ.com門戶,延伸到大的業務板塊來講,還有手機QQ和無線平臺。
最近兩年國際互聯網最熱的有兩種業務,SNS和網絡視頻,騰訊也很早推出了對應產品“QZone”和“QQlive”。“如果把‘QZone’和‘QQIM’結合起來算,絕對是中國最大的SNS網絡。”
“騰訊的產品有一個好處,我們去跟別人講的時候,在座的學生就是它的忠實用戶,所以他們有一種親切感,覺得騰訊這個平臺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平臺,不是一個虛的東西。”熊明華認為這是騰訊與其他跨國公司展開人才競爭的一大優勢。
過去幾年,騰訊已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保證招進來的人才能有穩定的發展。公司還成立了“騰訊學院”,甚至和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北大等機構建立了聯合的研究生培養機制。
“大平臺、大作為”也同樣體現在對高端人才的吸引上。很多之前在跨國企業工作的高端人才轉投了騰訊,熊明華也坦言他在2004年曾拒絕過騰訊的加盟要求,之后當他發現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潛力后,毅然決然地加盟了騰訊。
騰訊的“軟實力”
不過,所謂“大平臺、大作為”還需要一系列企業理念和經營原則的支撐,熊明華將其歸結為“軟實力”。
騰訊是一家技術型公司,得到國家專利局授權的專利有150多件,這在互聯網企業中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騰訊的所有研發創新卻都是圍繞用戶體驗展開的,例如在過去兩年里,騰訊在郵箱的用戶體驗方面的創新就有500多項,其中約100多項還是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親自提出的。
甚至對于已經成熟的IM產品,其研發投入每年都有增加。“騰訊非常注重快速反應,對IM里一些用戶使用新動向我們始終在關注。”熊明華透露,在年底推出的騰訊IM第三代產品將會借鑒Facebook的很多優點。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騰訊能從一個簡單的IM逐步發展出這么全面、成熟的產品線,至少說明它做事很“耐心”。國內和國際上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嘗試過擴展業務,但都沒有最終堅持下來。當然,這對騰訊在創造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打“差異球”。
騰訊過去10年的成功,不可否認有幸運成分,但過去5年的穩健發展,也體現了其出色的執行能力。QQ游戲上線時,聯眾已是中國第一了,那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玩聯眾,看似騰訊不可能有什么希望,但是不到一年時間,QQ游戲同時在線人數就超過了聯眾。“有些方向性的東西我們還是看得比較準的。”熊明華表示,要想在互聯網領域尋求發展,一定要“把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