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2.0的發展,對電子政務的開發重點提出了從單純的應用轉向政府服務的整合與協調的要求。中國電子政務2.0時代,究竟何時能夠到來?
發展十余年的電子政務,轉型在即。
今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2008年度全球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稱,在電子政務的整體治理方面,全球總體進展不大,絕大多數國家仍處于第一階段的以整體治理為重點的開發和運作,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在整合電子政務資源方面進行了必要的投資。中國的電子政務狀況,更是從2005年的第57位下降到了第65位。
而同期,Web2.0的興起,已經掀起了互聯網使用方式的變革。公眾對交互性、協調性、整合性和開放性的需要,也已經逐漸蔓延到電子政務上。
2.0時代來臨
“我們已經連續3年對公眾最需要哪些政府服務做了調查,實際上調查結果跟我們想象的還是不一樣。在調查之前,我們可能認為市民會把交通、醫療排在第一位,實際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就業和職業培訓。”在近日舉行的2008亞太公共服務高峰論壇上,北京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李洪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思科中國公司總裁林正剛也表示,“中國地域覆蓋范圍大,每個城市的信息化有不同的速度,但主要還是理念上的差距,我相信,根據時間的推進,落后地區一定會慢慢趕上。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握信息化,清楚信息化不僅僅是技術的東西。”
李洪和林正剛的發言都表明,電子政務的發展需要觀念上的變化: 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開發轉向公共服務理念上的協調整合。而這,正和《2008年度全球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的論述不謀而合: “電子政務正面臨階段性轉變,即從以開發電子服務為重點的第一階段轉向以整體治理為重點的第二階段。在轉變過程中,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一致越來越重要,因而要求各國政府逐步把電子政務的開發重點從單純的應用轉向政府服務的整合與協調。”
而這種整合與協調,又與同期互聯網掀起的Web2.0革命緊密結合在一起。韓國信息發展學院未來戰略研究部執行總監K.h.Jeong表示,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尤其是Web2.0技術支持下,未來政府機構之間的界限將會消失,功能和系統的集成,將會催生無邊界的機構。“下一階段是這樣的,我們只有一個單一的政府機構。政府的門戶成為為用戶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的主頁。這就是我們以后看到電子政務的形象,也就是電子政務2.0。”
實踐上,中國已經開始了電子政務服務整合與協調的努力。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正式開通; 今年,河南省鄭州市啟動了“城市一卡通”建設,整合政府各個部門及各類商業服務機構的信息服務; 同樣,河北省邯鄲市目前已經實行的居民卡,包括勞動和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公用事業、人力資源、個人征信、教育、就業再就業等10多項應用,集成公共服務功能,實現居民辦理個人事務一體化。“電子政務和政府服務的結合,對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表示。
成本之困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轉型已經足夠完備。
K.h.Jeong就指出,在10年前,韓國就采用了類似邯鄲市使用的居民卡,但這種上面存儲著大量的個人信息的智能卡卻遭到了韓國公眾的激烈反對,原因就在于他們認為這會對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造成威脅。最終,韓國放棄了智能卡工程。“這就是需要在信息共享和信息保護這兩者之間做一個取舍。”K.h.Jeong說。
電子政務2.0時代,對公眾的操作技能和電子政務認知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此K.h.Jeong進一步表示,轉型期的電子政務建設,要對公民進行IT方面的教育培訓。“讓IT系統取得成功,就要努力進行人員培訓,使得Web2.0能夠反映未來的電子政務2.0。”但他也認為,政府要管理好人們對電子政務的期望值。“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非常小心電子政務的這些服務,有時讓公眾的期望值太高,我們就會有麻煩。”
而對于中國這樣幅員遼闊、擁有13億人口并且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言,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中國電子政務建設更應找到一種低成本、節約化、見時效的電子政務建設道路。“首先,不能各自為政,要計劃建設,共性的東西要統一規劃、統一建。大家現在越來越認識到這點,網絡平臺、安全平臺、應用平臺、數據庫、交換中心,這些共性東西的統一規劃、統一建,各個部門構建的系統都在平臺上對接,這樣就容易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汪玉凱說。同樣,K.h.Jeong和Thomas Andreasen一致認為,根據韓國和丹麥的經驗,IT系統在中央會更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