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我還是個中學生的時候,每每跟父母鬧起矛盾來,最常用的抗議詞就是:我已經長大了,別老是把我當成小孩子!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
可父母笑著對我說:“在我們眼里,你永遠是孩子?!?/p>
姜昆:孩子就該做孩子的事
可惜現在不流行聽相聲,否則,你也會像我一樣喜歡上總是笑瞇瞇的姜昆。不久前在“2007年中國演藝名人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中,姜昆以一貫的“好人”形象高居榜首。不過,隨即有媒體報道,對女兒姜珊來說,這個老爸曾是個不折不扣的“惡人”。
說起姜珊,很多和我一般大的人還記得,1992年的央視元旦晚會上,她和一位歌星聯袂演唱主題歌《祝福明天》,一舉走紅。之后,這位剛剛13歲的初中女生開始演出不斷,唱片銷量高達數十萬張。
可是不久,這位少女歌星卻突然在公眾面前消失了。
原來,老爸姜昆眼看著女兒聲名鵲起,由最初的開心慢慢變成擔心:這樣下去女兒一定會荒廢學業。于是,他非但不支持,反而利用自己在演藝圈的關系四處“堵”她的路。對此,姜珊很不理解:換了別的父母,高興還來不及呢,您怎么能這樣!
但老爸這次“惡人”做定,為了讓女兒安心讀書,他干脆強行送她去澳大利亞留學。盡管有老爸“20歲讓你重返演藝圈”的承諾,姜珊仍然痛苦、傷心、怨恨,卻也無可奈何。
時光荏苒,姜珊長大了,她找到了自己更喜歡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影視制作人。她對名人老爸說:“名人有名人的煩惱,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精彩!”
身為明星的姜昆,為什么當年要極力“扼殺”女兒的明星夢?我想,那是因為他更清楚,如果不把文化基礎打好,就算進入娛樂界,也終究走不遠。拔苗不能助長,今天的默默等待,是為了明天更好地飛翔。
小聰:孩子不應該“欣賞死亡”?
最近,西安初中生小聰(化名)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母親的恐慌,最后也引起了公眾的熱議。
小聰的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文題“你欣賞什么”,小聰在文章中寫道:“我欣賞死亡。”
乍一看,我也嚇一跳。一個好端端的花季少年,怎么會說出這種讓人汗毛直立的話?第一感覺就是:這孩子心理有問題。
看過網上摘出來的作文選段后,我釋然了。請看——“人人都要面臨死亡,應該快樂地去面對死亡,不應該懼怕死亡這個詞……”你從中讀到什么?我讀到的是一顆樂觀、開朗、豁達的心。
隨著媒體的采訪,小聰同學的形象慢慢地具體起來。這位13歲的男孩子在學校是個積極活躍的好學生,與同學相處得非常融洽。他從小讀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書,懂得多,也愛思考。據老師說,小聰經常會有一些和同學們“不一樣”的想法,比如,一次班里討論一件事:有同學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那位老人卻連“謝謝”也不說。同學們普遍認為老人“倚老賣老”,但小聰卻說,重要的是你讓了座,老人的態度是他自己的事,不必計較。
引起小聰媽媽恐慌以及公眾熱議的,可能正是因為他的“不一樣”。在我看來,小聰的“不一樣”才可貴,它是個性,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強求“一樣”才真正值得恐慌。哪怕你只是個孩子,只要心里充滿陽光,就別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塑料袋:展現孩子的力量
你家里有菜籃子嗎?別逗了,就算有也是老古董了,爺爺奶奶以前用過,我爸媽都不用了。說的也是,現在不管到菜場還是超市買菜都有免費的塑料袋,誰還用這個呀?
前幾天我到上海出差,順便到一家大型超市去買了點東西,結賬的時候才看到一個告示牌:有償提供塑料袋,大袋0.5元,小袋0.3元。不爽,十分不爽。
回頭一看新聞,說國務院剛剛下發了一個通知,規定從今年6月1日開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我們都知道塑料袋是一種“白色污染物”,對環境破壞嚴重。國家出臺這個規定,就是希望大家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多用能夠反復使用的菜籃子和布制購物袋。
道理都懂,但是一旦沒得用了,很多人都一下子覺得不習慣,甚至不舒服,就像我。
不禁覺得,這個規定實施的日子很有意思:6月1日,兒童節。雖然中學生已經不是“兒童”了,但是對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你們無疑比大人更有優勢。那么,就行動起來好不好,不用等6月1日,從自己做起,并督促父母把家里的“老古董”找出來,讓它重新煥發青春。請展現你一個孩子的力量,也給我們這些陋習難改的大人一個榜樣!
·有人說·
科學家和娛樂明星雖然作出的貢獻不同,但一樣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
——84歲的著名天文學家王綬
董存瑞?是不是《士兵突擊》中的那個團長?
——臺灣著名藝人吳宗憲在一次晚會中把董存瑞誤認為是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角色,他的這一“無知”行為立刻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口誅筆伐。也有人說,我們不應該對一個和我們的教育背景不同的藝人過于苛求,倒是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已把我們的英雄淡忘了。
放寒假回來了,看到街頭亂扔果皮紙屑的現象非常普遍。
——河南一位留學美國的女大學生張棟回國過寒假期間,給自己布置了一道“寒假作業”:每天上街清理一小時垃圾。她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贊賞。但也有人問:為什么我們只有從國外回來才會有這種意識呢?
不要再照鏡子了,你已經很漂亮啦!
——近日,某媒體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很多中學女生的課桌里都有小鏡子和小梳子,即使在課堂上,她們也常常忍不住躲在書堆后“打理”。一位語文老師上課時實在看不下去了,遂有此言。中學生在意自己的形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做得過度了,就不免有“臭美”的嫌疑。
·小事記·
學校圖書館門口,十幾位手拿衛生工具的初中生面紅耳赤,吵成一團。他們在爭執什么?“明明就是我們先來的!”“可我們昨天就想好要來這里打掃衛生了!”……
原來,這是杭州景芳中學初一5班和8班的同學響應學校號召,“學雷鋒做好事”,學校圖書館無意中成了他們共同的目標,大家互不相讓。
學雷鋒學出一肚子氣來,這可怎么辦?最終,大家平靜下來,找到了解決的辦法。說起來也簡單:一起打掃。這兩個班還簽訂了“班級盟約”,分工協作。
這些同學不僅懂得服務社會,還學會了與他人合作,雷鋒叔叔知道了也會高興的。
期末考試前,杭州采荷中學的同學們異常忙碌。除了完成學習任務之外,他們還要抽空賺錢。賺錢的渠道多種多樣:有的家里實行家務獎勵制度,于是他們搶著干家務掙“工分”,一周下來可以賺到20多元;有的結伴去做報童,沿街賣報,一天收入30多元……
面對這樣的“不務正業”,老師們卻喜在心頭,因為這些同學賺錢不是為了自己花,而是為了幫助衢州山區的貧困兒童。
很多學校都有捐款活動。據該校的老師講,這次同學們捐出的錢是該校歷次捐款活動中金額最少的,但最有意義。是啊,跟父母要錢拿去捐誰不會?而這些同學不僅獻出了愛心,也真正體會了愛的分量。
不久前,陜西旬陽發生了一起悲?。簝擅?3歲的初中男生喝下了劇毒農藥“敵敵畏”,一名搶救無效死亡,還有一名截至發稿時仍未脫離生命危險。
他們為什么要喝農藥?說起來更加令人悲哀:這兩個少年因為逃學和偷了幾本書,害怕被老師批評,于是商量著,“喝點毒藥的話,老師就不會批評了”,還說“誰不喝誰就不是男子漢”!結果……
“敵敵畏”是什么?想來他們不會不知道農藥有毒,但他們知不知道它有多毒?在生命面前,一點批評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