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危機時代的立憲怎樣才不會引起騷亂呢?晚清滿盤皆輸的命運,似乎一直在安靜地等待,一步錯,步步錯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艦隊全軍覆沒。這個消息震動大清朝野。中國官員們得出一個結論,這是“立憲國”(日本)對“專制國”(俄國)的勝利。
1906年8月,一年前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回京,認為應該仿效日本實行立憲。
這引起一些朝廷官員的懷疑。軍機大臣榮慶、鐵良明確反對立憲,理由是容易引起騷亂。從事后來看,榮慶、鐵良的判斷也許并沒有錯,因為后來不僅發生了騷亂,而且發生了革命。但是后來的騷亂確實是由立憲引起的嗎?怎樣的立憲才不會引起騷亂呢?這無疑是后人不能不思考的問題。也許正因為如此,審慎的張之洞也猶豫了,他贊成變法,但是宣布立憲的時機是否合適,他還看不準。
當時贊成立憲的,是軍機大臣奕匡力、袁世凱、徐世昌等人。袁世凱對立憲采取“投機”或者說“審慎”的態度。他起初是支持立憲的,還奏請朝廷“考求各國憲法,變通施行”。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袁世凱還積極從直隸拿出白銀十萬兩,作為出洋考察經費。五大臣遭遇革命黨炸彈,出洋考察被迫延期,袁世凱的態度變得有些曖昧,掂量各方力量,認為“可有立憲之實,不可有立憲之名”。
五大臣考察歸來,合力奏請立憲。袁世凱見立憲將成事實,提出預備立憲先在一省試辦,并主動提出將直隸作為試點。他逢人便宣稱:“官不可不做,法不可不改。”袁世凱的謀劃是能夠與慶王奕匡力共同組閣,擁其做總理大臣,自己做副總理大臣。
五大臣之一的載澤上了一份奏折,說立憲有三大利益,“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彌”,這恰恰是慈禧眼下面臨的最棘手的三大難題。這三大難題又何嘗不是一切在位者在危機時代主動改革所要面臨的問題呢?
1907年9月9日,張之洞北上覲見慈禧。慈禧問:“出洋學生,排滿鬧得兇,如何得了?”一向審慎的張之洞應答道:“只需速行立憲,此等風潮自然平息。立憲實行,愈速愈妙。”
慈禧做了最后的裁決,朝廷先是發布預備仿行憲政的上諭,定下立憲的基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一些寄希望于通過君主立憲來解救國家危機的人們為此鼓舞。
1908年9月,即將走到人生盡頭的慈禧,做了最后一件挽救清廷命運的事情,宣布九年立憲期限,頒布預示國家政治體制重要變更的《欽定憲法大綱》。關于“君上大權”部分有:“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關于臣民權利義務部分,則是“臣民于法律范圍之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等。
她隨后也做了一項風險性極大的人事安排,讓3歲的溥儀繼承大寶,以及任命溥儀的父親,時年25歲的載灃監國。“‘老佛爺的這項任命是她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策。”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曾寫道。
慈禧和光緒離奇地在兩日內逝去。攝政王載灃履新。據說他的房中,懸掛著一幅對聯:“有書大富貴,無事小神仙。”
這個原本無憂無慮的滿族年輕人,含著金匙出生,一生下來就是皇孫、王子、御弟。18歲就出洋,根據獲勝的八國聯軍迫使中國朝廷接受的屈辱條件之一,他奔赴德國,替“天子”向德皇悔過謝罪。他在德國皇陵前敬獻花圈,德皇授予他紅鷹大十字寶星。他參觀德國的軍事檢閱,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皇室要抓軍隊,皇族子弟要當軍官,要牢牢地把軍權掌握在皇家手中。
如今,因為慈禧的一句話,他年紀輕輕便攀上帝國權力的巔峰,成為動蕩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他進入紫禁城,曾向同僚們說,如果有兩個方案同時擺在那兒,他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辦。他一會兒是這,一會兒又是那。
攝政王四周危機四伏。革命黨人汪精衛試圖刺殺載灃,失敗入獄。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到獄中去看他。肅親王善耆是清廷中的新派人物,同立憲派、革命黨人都有聯系,他想借這兩股勢力,登上內閣總理的寶座。
各省咨議局代表請愿提前立憲,清廷各大員都避之不及,善耆獨樹一幟,在民政部大堂迎見各代表。談話至緊要處,忽然擲冠于地,說:先帝光緒若在,立憲早已實行;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早就參加革命黨反叛朝廷了。
同時,立憲運動正在不斷取得進展,其速度之快使得任何企圖阻止它進一步發展的行動都變得十分危險。
在眾人各有打算的年代,已經極度恐懼的載灃,只得緊緊抓住權力不放。載灃在自己短暫的統治生涯中,一心堅持到底的,至少有三件大事:一是在實行皇族集權的大前提下,由他自己直接掌握軍權;二是在立憲問題上毫不含糊地固執到最后;三是聽信盛宣懷的意見,堅決要把鐵路收歸國有。
這成為壓倒大清帝國的最后三根稻草。1909年10月,各省咨議局成立,由之發起的國會請愿運動轟轟烈烈。以載灃為首的清廷迫不得已,決定提前三年召開國會,但奉天、直隸各省仍要求再次縮短期限。清廷下令將在北京的東三省請愿代表押送回籍,將天津學界請愿活動的組織者溫世霖遣戍新疆。各省立憲派代表失望而歸。
1911年5月8日,新內閣名單一出,輿論嘩然。所謂憲政的責任內閣,13人中只有漢人4名,蒙人1名,滿人卻占了8名。其中又有5人是皇族。以奕匡力為首,只不過是首席軍機大臣搖身一變而成為總理大臣,軍機大臣搖身一變成為協理大臣。
鐵路收歸國有的政策,后來更被證明是一場引大火燒身的錯誤決定。保路運動在四川等省轟轟烈烈地開展,革命的烽火已經遙遙在望。
1911年武昌起義,清廷危在旦夕之際,載灃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連發四道上諭:實行憲政;迅速起草憲法革除親貴秉政,成立內閣不再以親貴充國務大臣;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這些亡羊補牢的措施已然無效。與革命黨談判好條件的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攝政王載灃卸去他原本不稱職的“崗位”,如釋重負。歷史在翻轉,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走過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活到67歲,于1951年3月去世,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