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在論文的署名和責任分擔上,科學界內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明顯不合理,除非重塑現有整個體系,否則很難做出根本的改變

2004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琳達?巴克最近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她和她的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刊登聲明,撤回他們2001年在該雜志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
巴克和這篇論文的另一位作者莉莎?霍羅威茨對《自然》雜志說,撤回論文的原因是他們“無法重現原來的實驗結果”,并且他們還發現“2001年的論文數據和原始數據之間存在矛盾”。
現年61歲的巴克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目前供職于美國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她因發現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與另一位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分享了2004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1991年,巴克和阿克塞爾在《細胞》雜志發表論文,宣布從小鼠身上發現了一個大型的基因家族。這一基因家族由1000種不同的基因組成,占我們基因總數的3%。這些基因產生出同樣數量的嗅覺受體,可以探測氣味分子。憑借這一發現,兩人最終贏得了諾貝爾獎。
在2002年到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之前,巴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了11年。此次撤回的論文就是當時在哈佛大學完成的。據悉,哈佛大學醫學院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看其中是否存在不端行為。
巴克將矛頭指向了論文的另一名作者——來自中國的鄒志華。她對《自然》雜志說,出現矛盾的數據和圖表均是由鄒志華提供的。在進行這項研究時,鄒志華曾在巴克的實驗室做博士后工作——2004年琳達?巴克獲得諾貝爾獎時,鄒志華還曾經就此話題接受《南方周末》等媒體的采訪。
這篇被撤回的論文一共有5名作者。其中,鄒志華和霍羅威茨是共同第一作者,巴克是通訊作者。
在巴克的聲明中,特別指明了每位作者的貢獻:巴克提供了研究思路并負責相關的聯絡工作;吉恩-皮埃爾?蒙梅雅為實驗材料——轉基因小鼠的培育做準備;斯科特?斯奈波對鄒志華進行了靶向基因技術的訓練;鄒志華提供了所有的圖表和數據,并與巴克負責論文的寫作;霍羅威茨則參與設計實驗和培育轉基因小鼠。
撤回論文的巴克和霍羅威茨認為,鄒志華應該對論文中出現矛盾的數據單獨承擔責任。
鄒志華現在在美國加爾韋斯頓的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工作。他是2005年離開西雅圖,前往加爾韋斯頓任教的。這位華人學者1988年在中國廣州的第一軍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鄒志華到巴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實驗室做博士后。2002年,他又跟隨巴克,前往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鄒志華本人至今仍未對撤回論文做出回應。只是得克薩斯大學在一份聲明中說,鄒志華同意撤回論文,但對此表示失望。
聲明還說:“鄒博士并不認為他有任何不端行為,對于發表的研究結果依然充滿信心。他目前正在查找有關文件和1000多張幻燈片,以協助哈佛大學對原始實驗的評估。他相信能在得克薩斯大學重現實驗結果。”
巴克在聲明中說,她的實驗室在從波士頓遷到西雅圖后,就再也無法重現原來的研究結果。“我們努力重復這項工作,但無法重現論文中所報告的結果。而且,我們發現論文的部分圖表和數據與原始數據存在矛盾。因此,我們對論文的結論失去了信心。”巴克說。
據悉,該論文自發表后,已被引用了138次。巴克已要求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調查鄒志華此后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另兩篇論文。“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過程。”她說,“重要的是要糾正文獻庫。”
巴克撤回論文的舉動,在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蕩。一些人贊賞巴克嚴謹的科學態度,另一些人則認為巴克將所有責任推卸給鄒志華,有失公允。作為通訊作者,她本人也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不能只享受論文帶來的榮譽,而對過失置之不理。
但也有科學家指出,在論文的署名和責任分擔上,這一事件固然存在問題,不過很多都是科學界內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除非重塑現有整個體系,否則很難做出根本的改變。
人類的嗅覺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非常神秘的領域。人類認識和記憶1萬種不同氣味的基本原理一直不為人所知。
巴克等人在2001年的論文中,詳細闡述了老鼠的神經系統是如何將嗅覺信號從鼻子傳導到大腦的特定區域的。他們先培育出一種轉基因小鼠,在小鼠與嗅覺相關的神經細胞中產生一種特定的植物蛋白。然后,跟蹤這種蛋白的轉移路線,繪制出嗅覺信號傳導的神經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