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林
“星戰”計劃吹響了美國向高科技進軍的號角,依靠這批高科技成果的優勢,美國拉開了和日本等國家的距離,穩居世界高科技老大位置,并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
1983年3月23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情緒激動地發表演說,宣布美國要加緊研制和部署空間時代的超級武器。美國新聞界將之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25年之后的今天,2008年2月21日,美國發射導彈擊中了廢棄的間諜衛星,宣告“星球大戰”計劃進入實用階段。

從反彈道導彈到“星戰”計劃
反彈道導彈,即打擊來襲的敵方彈道導彈。出于政治考慮,美國稱之為導彈防御。在“星球大戰”計劃之前30年,隨著彈道導彈廣泛裝備部隊,反彈道導彈便成為美蘇戰略武器研制中的重要內容。
1975年4月,美國在大福克斯“民兵”導彈基地,建成了第一個“衛兵”反導作戰陣地。
鑒于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衛兵”反導系統和蘇聯早期部署的反導系統一樣,都是用帶核彈頭的攔截導彈,費用高,效果差,更有自傷的風險。所以1年后美國取消了“衛兵”反導系統的部署,但相關技術和系統的研制反而加緊進行。
20世紀70年代后,美蘇兩國在戰略進攻力量總體上處于一種均勢。1980年,以對蘇政策強硬著稱的羅納德?里根當選美國總統。1981年初,里根政府成立了一個“高邊疆研究小組”,此后,美國軍方與科學界內部開展秘密討論,并最終向里根總統提出建議,要放棄“相互確保摧毀”的均勢戰略。美國要發展更加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從而獲得對蘇聯的壓倒性優勢——于是“星球大戰”計劃出籠。
“星球大戰”計劃的部署是:分別在彈道導彈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予以攔截。用于攔截的武器系統包括反導導彈、動能武器、激光以及粒子束武器等,其中大多靈敏武器采用非核裝藥。通過這些新型反導系統,“天衣無縫”地防御蘇聯彈道導彈,徹底消除由戰略核導彈造成的威脅,使“對方彈道導彈無用和過時”,同時消滅對方的各種衛星。
“星球大戰”計劃啟動后,美國先后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與歐洲、日本等盟國開展了多項合作研究計劃。但由于該計劃規模實在過于龐大,且計劃中大多數武器方案超越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結果遲遲沒有研制出一個實用的、可部署的武器系統。
里根在1987年不得不做了重大調整,只要求能攔截蘇聯4700個彈頭中的30%,但仍難以實現,并受到多方批評。
冷戰后的變身
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里根的后任——老布什政府于是調整“星球大戰”計劃,用規模縮水的“智能卵石”計劃取而代之。全稱是“全球防御有限攻擊”計劃(GPALS)。它將反彈道導彈的重點從針對蘇聯大規模彈道導彈攻擊轉向針對有限的彈道導彈攻擊上來,從而避免了里根“星球大戰”計劃規模過大、技術過于復雜、耗資超過國力的不足等問題。
老布什的計劃包括三個子系統:戰區導彈防御系統(TMD)、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和全球導彈防御系統(GMD)。整個系統包括1000枚“智能卵石”天基攔截彈、750枚地基攔截彈和“King”反導武器系統組成,其防御目標是攔截200枚彈頭。
克林頓執政后,1993年,對推行10年之久的“星球大戰”計劃進行重大調整。
新計劃主要以發展地基和海基防御系統為主,分為三個部分,按重要等級依次為戰區導彈防御(TMD)計劃、國家導彈防御(NMD)計劃和用于在技術上支持TMD和NMD的技術基地計劃,同時繼續與以色列合作研制“箭”式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把發展針對發展中國家戰區彈道導彈的“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列為首要任務。
戰區彈防御計劃(TMD)用于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盟國免遭敵方彈道導彈的攻擊,主要防御目標為中短程的戰役戰術彈道導彈,主要發展地基和海基的對空導彈攔截系統,包括陸基的“愛國者”PAC-2、PAC-3、“戰區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和海基的“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等,同時進行激光攔截系統的預研。
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及以色列等國受到伊拉克“飛毛腿”彈道導彈的嚴重威脅,因此將TMD列為美軍裝備發展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優先于NMD計劃;而TMD在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國家導彈防御(NMD)則沿續了歷屆美國政府追求的目標——保護美國本土免遭敵方遠程彈道導彈的攻擊,主要防御目標為陸基和海基的洲際彈道導彈,以發展地基攔截系統為重點,同時進行天基、空基激光攔截系統的預研。
“星球大戰”的新進展
2001年初,新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上臺后立即宣布,將不遺余力地繼續推進美國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開發和部署。美國把日本也拉入了TMD計劃,同時向中國臺灣出售愛國者反導彈系統。
隨著日本2007年底海基反導彈系統實彈打靶成功,美國、日本,加上中國臺灣已經在第一島鏈初步建立起一條反衛星反導彈封鎖線,對亞洲大陸發射的導彈和衛星均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的“國家導彈防御”(NMD)系統的導彈攔截試驗多次獲得成功,已經可以實戰部署。
現在,美國國內的反導系統已初具規模,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基地部署了9枚攔截導彈,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部署了2枚,在阿拉斯加沿岸部署了能發現射程在4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巨型雷達。美國還準備繼續大幅度增加導彈的數量。
另外,美國準備在東歐的波蘭和捷克建立反導彈基地,具有在起飛階段擊落俄羅斯戰略導彈和衛星的能力。
最近美國發射導彈擊中衛星,宣告“星球大戰”計劃開始全面進入實用階段。這實際上也是美國反導彈系統攻擊性的大暴露: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要使用衛星,他們都感受到了威脅。
客觀地講,今天的美國反導彈系統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它既可以攔截彈道導彈,也可以攻擊別國衛星。
不過,俄羅斯等國手中也有航天武器,雖然技術上比美國的反導彈系統落后一代,但畢竟不是赤手空拳毫無自衛能力。未來各大國各有籌碼,在太空軍事化方面爭論還將持續。
“星戰”計劃的成功之處
現在看來,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是不切實際的。它的技術方案,即使用今天的技術也難以實現;它全面攔截上萬顆戰略導彈的整體目標,完全超出了美國國力所能支撐的極限。
然而“星球大戰”計劃吹響了美國向高科技進軍的號角,在“星球大戰”計劃25年的研制過程中,向美國的計算機及其軟件,還有尖端材料等高科技行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美國就是依靠這批高科技成果的優勢,拉開了和日本等國家在高新技術上的距離,今天穩居世界高科技老大位置,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人們看到,美國從一個不切實際的“星球大戰”計劃開始,絕不輕言放棄。美國人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調整整體目標,以及技術方案,然后再探索,再調整,最終獲得了能夠實用的反導彈系統,完成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子彈打子彈”研制任務,這充分顯示了美國政府的靈活性以及科技界的系統工程能力。
“星球大戰”計劃確實使其對手前蘇聯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本來蘇聯也擁有強大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國力,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在這場高技術競賽中敗下陣來。
美國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非常重視輿論宣傳。“星球大戰”計劃問世之初,就被稱為“導彈防御系統”,突出的是它的“防御性”,今天要部署到波蘭等國仍是以防御的理由,來贏得國際同情和理解,而把反導彈系統的攻擊性以及對戰略平衡以及國際安全的威脅巧妙地隱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