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岸
英國作家高爾基華綏說:“我們不能控制生活,但得與之爭取。”
忙一事也是如此,我們不一定可以從容不迫,但一定得爭取讓自己看來不忙一點;在專家眼中,忙的壞處,多得一籮筐:沒空享樂、疲倦不堪、機械化、體力耗損、親情淡薄、扼殺夢想……
只是告別忙碌,人人都稱難!
因為傳統帶來的偏見一直長駐腦海,以為不忙被等同于沒有出息,一個大男人,如果白天還呆在家里打掃擦洗,便會被許多人問道:休息嗎?上晚班嗎?……賦閑在家的初期便經常被問到這類的蠢問題,煩了,只好說失業在家,等待好工作,果真這樣回答便沒人再問了。
為何非忙不可?
相信少有人可以說得出好理由,多數人無外乎以為忙可以致富。可是,如果忙就可以賺得到錢,生活便簡單多了。
也許這個想法并非絕對錯誤,忙的人的確多賺了一點錢,但可能在物質上富有,卻在精神上饑渴,我們遺忘了粗茶淡飯者,也許精神早已翱翔萬里,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人們該學習的是,如何滿足自己的靈魂,而不使自己形容憔悴。
哲學家赫舍爾說:“忙,使人的內在聽力變差。”
忙,絕對不好?
這也未必正確,忙其實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忙里偷閑,一種是忙亂不堪;忙得開心,忙得高興……是好的;忙得要死,忙得要命,忙到死去活來,忙得不可開交……則不妥。或者只是忙于賺錢,忘了怎么花、花在哪里就不妥了;錢本來是人生的一條船,準備載著我們體驗生命的優雅,人生的美妙,尋覓風花雪月,拜訪山海溪河,有人卻只把它取來堆疊,忽略了生活品質,創造出夜以繼日的荒謬與虛無,這實在有點不值。
不忙,未必是閑,有些人早已忙過頭,失去工作的樂趣,對生活一點也提不了勁,帶來以下的癥狀,便很不愉悅了:健忘、發呆、空虛、不再熱情、失眠、不開心……
鳥鳴啁啾隨意來,忙于閑情逸致是好的;花更多的時間沉浸于“庭院野草春意鬧”,忙于傾聽天籟,也是好的。工作則不必太忙,體力不支就是該停的時候了,沒錢再賺又會有,可是沒命就不必賺了,賺到死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敢忙。
不要以為不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大改變,其實我并未大幅改變,還是如常工作、賺錢、休息,再工作,不過多了一點自我叮嚀,懂得抬頭望流蘇的雨幕,沙沙的風濤,流淌的水聲,風起而云涌,讓生活多彩多姿。
只不過是,忙似一張網,網住了生活的美好知覺,我要讓我身體里的美好觸覺一點點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