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 郡/編譯
智力是否可以遺傳?其遺傳程度如何?研究者們得出的結論是:智力并不遺傳,但某些神經結構確實會遺傳給下一代,不過這些神經結構對智力的影響只有15%~20%,其余的智力來自于父母的激勵教育和子女生長環境的影響。
當羅杰?科恩伯格睜開迷糊的雙眼,他看到父親異常興奮。12歲的他腦子一片混亂,因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吵醒。父親阿瑟?科恩伯格是一個靦腆而深沉的人,羅杰經常看到他在洛杉磯家里的書房中研讀至深夜。不過,這次父親的臉上一掃往日的嚴肅表情,因為他剛剛得到來自瑞典的電話通知,被告知獲得了195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羅杰回去繼續睡覺,心想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親今夜肯定要失眠了。
40多年之后,羅杰?科恩伯格也接到了同樣的電話,而且,幾乎是在10月4日這一天的同一時間:凌晨兩點。羅杰形容他當時的心情時說:“我只能用‘震驚這個詞來形容。”而且,剛剛進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這個全世界的精英俱樂部的羅杰?科恩伯格,與此同時也進入了另外一個范圍更為狹窄的俱樂部:一個只屬于諾貝爾獎父子(母女)得主的俱樂部。智力可遺傳給下一代?如果僅從前面的證據來看,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西班牙神經系統研究專家何塞?馬斯杜說。
諾獎“父子兵”
馬斯杜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系統研究專家,目前他擔任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神經科學院院長。他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要想解開智力是否會遺傳給下一代這個謎團,首先就要給智力進行定義。馬斯杜認為,智力是“人用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這種能力可以遺傳嗎?也許科恩伯格父子可以作為一個例子。
在得知父親獲得諾貝爾獎后,羅杰?科恩伯格的人生就此改變。在學校中,科恩伯格是個成績突出的孩子,盡管性格有點內向,但在與人交往上毫無障礙。12歲時,去瑞典領獎的父親阿瑟帶他來到斯德哥爾摩,從此讓他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科恩伯格耳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和你父親長得太像了……像極了。”外貌上的相似讓科恩伯格理解成應該追隨父親的腳步。2006年,在他獲得諾貝爾獎時,他與自己的父親一樣,也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然而,科恩伯格父子并不只在這一點上有相似之處。這是不是純屬偶然?羅杰?科恩伯格難道天生就能獲得諾貝爾獎嗎?馬斯杜認為:“不能這么說。諾貝爾獎并不只是取決于無與倫比的天才這一先決條件,它更是努力、學習和技巧,尤其是刻苦、堅持的結果。”而堅持和外界刺激尤為重要。
智力遺傳的例證
波蘭女科學家瑪麗?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1903年10月,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因為發現了“釙和鐳”這兩個化學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在她的長女伊雷娜11歲的時候,居里夫人再次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次是化學獎。
1935年,35歲的伊雷娜也獲得了與母親同樣的殊榮——諾貝爾化學獎。那是為了表彰她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杰出貢獻。在智力遺傳方面,伊雷娜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她是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女兒,她的家庭有4枚諾貝爾獎章。那么,是否僅僅是由于激勵和堅持促成了伊雷娜的卓越成就呢?似乎不僅僅是這些:她的父母是光芒璀璨的人物,她的外祖父是物理學教授,幾位長輩都具有很高的智商,高智商是否在她身上有一定的遺傳?馬斯杜說:“不錯。據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神經系統的某些特征是可以遺傳的。也可以說,一個人出生時的基因遺傳自父母,但這并不能決定他最終的智力。”
在每個人的神經系統中,都存在著一種基礎結構,但這并非是一種固定的結構,神經系統并不是完全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成形的。馬斯杜說:“我們可以將神經系統與手做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雙手用來打鐵,那么他一定是手指粗壯且不靈巧,相反,如果雙手被用來彈鋼琴,那手指必定修長而且靈巧。”因此從某方面來說,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遺傳顯得更為重要。
基因與智力只有20%的關聯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基因與智力之間的聯系是20%。研究人員利用神經圖像技術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智力高低與父母遺傳基因之間彼此聯系的比例是20%,其余的智力發展則是處在變化狀態的,根據個人的生活來逐漸改變和定型。研究人員認為,特別的激勵可以使人的神經結構發生改變,并且促進其發展。
在所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中,有7名獲獎者的子女與他們一樣,在后來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些天才的日常生活顯然對他們的職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懂事時開始,羅杰?科恩伯格生活在父親的影響和激勵之下;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歲后就一直給母親充當助手;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尼耳斯?玻爾的兒子奧戈?玻爾,從小就受到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和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等人的影響和教育,并且在1975年獲得了與父親同樣的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J.J.湯姆遜這位諾獎獲得者的身上,我們也許能夠看到:在塑造天才方面,來自外界的激勵要比基因遺傳顯得更為重要。雖然湯姆遜在1906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以后所取得的成就遠超于這個獎項:他的兒子喬治?佩吉?湯姆遜在193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僅如此,與他沒有任何血緣和遺傳關系的7名學生,也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獎。同一位導師培養出了8名諾貝爾獎得主,這是一個后人無法超越的成就,也充分說明智力與遺傳并無直接關聯。
智力在于后天培養
馬斯杜認為,“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激勵,對于遺傳自父母的智力基礎是向更高還是更低程度發展至關重要。”在上面提到的7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子女中,有5名是在與父母相同的領域中獲獎,這也是對上述結論的印證。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所進行的研究與父母一樣,都與放射性有關;喬治?佩吉?湯姆遜與父親J.J.湯姆遜所研究的領域都是關于電子方面的;羅杰?科恩伯格與父親阿瑟?科恩伯格都是專門研究化學基因的;勞倫斯?布拉格在25歲時與他的父親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研究者們得出的結論是,人的智力并非完全依靠遺傳。不過,某些神經結構確實具有遺傳性,但是它們對智力發展的影響只占15%~20%,其余則與父母對子女所進行的激勵教育,以及他們所處的生長環境的影響直接相關。“所以說,一個沒有天賦的農民,他兒子的前途也并非天生就是務農,他今后的生活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除非患有嚴重的腦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會受到遺傳基因的限制。”
這一結論,似乎可以用丁伯根兩兄弟的成功事例來進行論證。這是一對世界上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親兄弟,簡?丁伯根于196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尼古拉斯?丁伯根于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是,丁伯根兄弟的父母并非才華橫溢,他們與普通人的智力幾乎相同,只是他們非常注重對孩子們的教育。
事實證明,所有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子女,都進入了比他們父輩級別更高的學術機構工作。愿天下更多的好父母都可能培養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孩子,只要他們真正有這個愿望和對孩子充滿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