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 旨
公元1363年的夏天,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大戰,雙方80萬大軍,幾千艘戰船混戰36天,朱元璋以少勝多徹底打敗了陳友諒兵團,確定了他在南方的霸主地位。為他北伐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5年后,明朝建立,朱元璋稱帝,一個四方化緣的和尚做了皇帝。
一
劉福通領導的紅軍(農民起義軍)在與元朝軍隊作戰中連連失利,最后退守安豐。1363年2月,盤踞在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乘機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孤城糧盡,情況危急。劉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3月,朱元璋率大軍北上解安豐之圍。
陳友諒獲知朱元璋北上,立即率60萬大軍,5000多艘戰船從武漢出發,進入鄱陽湖沿贛江直逼洪都(今江西南昌市)。
洪都守將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當時城里只有三四萬兵力,但他率部嚴防死守,城墻幾次被攻破,蜂擁而至的敵軍均被亂箭,火銃打退。守城將士一面豎立木柵做掩護,趕修城墻;一面與敵軍廝殺。雙方傷亡都十分慘重。
陳友諒打了三個多月,始終沒有攻入洪都城。但城里也兵力空虛,糧草快斷。朱文正部將張子明深夜劃小舟突出重圍,水陸走了9天見到朱元璋,報告了洪都的情況。張子明在回洪都的路上被敵軍抓住,陳友諒許他高官厚祿,要他幫忙勸說朱文正投降。張子明爽快地答應了,來到城門下,他卻對城上將士大喊:“我已見到主公,我們只要再堅持一二十天,他說,他馬上就會率大軍來增援。”說完自殺身亡。
朱文正與守城將士聞信士氣大增。
解除安豐之圍后,朱元璋回到應天(今南京),又馬不停蹄率水軍20萬直奔鄱陽湖。7月16日,大軍經湖口進入鄱陽湖時。朱元璋頗具戰略眼光,分別派大將把守涇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和南湖咀(今江西湖口西北),預先切斷了陳友諒進入長江的退路。
二
7月19日,朱元璋艦隊進入松門山(今江西都昌南)水面,馬上就要進入鄱陽湖腹地,朱元璋召開戰前會議,鼓舞士氣,他說,陳友諒60萬大軍進攻洪都快3個月,守軍只有幾萬人,城池至今依然固若金湯,而陳軍早已精疲力竭,士氣低落。如今上天給了我們滅掉陳友諒的大好機會,大家定要全力奮戰。
陳友諒還在洪都城下苦戰,聽說朱元璋正率軍挺進鄱陽湖,急忙撤出戰斗,出贛江迎戰朱元璋。
7月21日,兩軍在康山(今江西余干西)水域遭遇。
陳友諒水軍有戰船5000余艘,連綿幾十里,望之如山,氣勢磅礴。大船分上中下三層,四周有回廊相連,而上下隔音,彼此聽不見說話聲,可載近千人,有槳櫓上百桿。朱元璋水軍不僅船的數量少,而且大多是一些小船小舟。陳友諒的巨船勢頭兇猛,一個沖擊波下來,將士們開始有些懼色。朱元璋親自站在船頭指揮,利用小船靈活機動、進退自如的優勢,組織了20多個攻擊小艦隊,采取快速穿插,逼近敵艦的戰術,先發射火炮,火銃,近了用弓弩射擊,貼上敵船再用刀槍格斗。這一天,康山湖面殺得昏天黑地,血染紅了湖水。傍晚收兵,陳友諒傷亡1500多人,損失戰船20多艘;朱元璋水軍抓獲了一艘大船,傷亡也不小。
次日,雙方再次展開拼殺。為防被各個擊破,陳友諒將船連成一片,發揮戰船高大堅固的優勢,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朱元璋艦隊壓過來,用船頭撞擊;朱元璋水軍船小低矮,面對敵艦只能仰視作戰,十分被動,陳友諒開始占據戰斗的主動權。
朱元璋見狀命令各艦隊拼死頂住,不得后退。他一連下令斬首了11位艦隊隊長,戰況仍未好轉,趕緊鳴鑼收兵。
7月23日,雙方交戰不久,對方死死盯上了朱元璋的座艦。炮石、弓箭雨點般打過來,朱元璋換了幾次船,但每次都很快又被發現,追得他四處躲避。匆忙中,朱元璋的座船沖上淺灘動不了,敵船上一片喊叫,四面圍上來。
部將韓成急忙將朱元璋推進船艙,催促朱元璋趕快脫掉袍服與他交換,朱元璋開始不答應,韓成急了,大叫,再不換就來不及了,便動手幫朱元璋脫袍服。韓成穿戴朱元璋的紅袍和冠冕站到船頭,扮成朱元璋指揮作戰。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一馬當先沖上來,朝韓成一箭射去,韓成中箭后沒有倒下,忍著疼痛走了幾步,投入湖中身亡。
陳軍戰船上下一片歡呼聲,士兵們大喊:“朱元璋死了,朱元璋死了!”
此時,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殺上來,一箭射中張定邊,見大將受傷,陳軍軍中一陣混亂。常遇春率軍乘機奮力拼殺,擊退了敵軍。
激戰中艦船產生巨大的浪花,無意間把朱元璋的座艦推動了。在常遇春全力護衛下,朱元璋總算平安地回到營中。
三
戰事不順利,部將郭興見朱元璋悶悶不樂,說:“不是將士們怕死,不執行命令,而是對方的船實在太高太大,又連成一片。我們船小硬攻恐怕不行,要火攻。”朱元璋恍然大悟,立刻與常遇春商議,讓他挑選一批勇士組織敢死隊,同時準備7條快舟,上面堆滿蘆葦,內藏火藥。
第二天,朱元璋率船隊迅速占據上風位置,先與敵方周旋。午后,東南風漸漸刮大,突然,攻擊小艦隊快速沖出,敢死隊點燃船上的蘆葦,火借風力,風助火勢,7艘快舟如7只巨大的火球,撞向陳友諒的艦隊群,緊接著是不斷的爆炸聲,連成片的巨船燒成一片火海。朱元璋乘勢發起猛攻,陳友諒的船隊早已亂了套,幾乎喪失抵抗能力,士兵紛紛跳水逃生。陳友諒的兩個親兄弟陳友仁、陳友貴、大江陳普略均被燒死,燒毀戰船數百艘,傷亡6萬多人,投降者無數。
陳友諒原本就是疲憊之師,慘敗一仗后更是元氣大傷。他收攏殘部退守諸磯(今江西星子東南),不敢再戰。朱元璋扼守左蟸(里)(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了鄱陽湖進入長江的水路。雙方持相峙狀態。
陳友諒遠離根據地缺乏后勤保障,又連連吃敗仗,軍中快要斷口糧了,于是,派兵到鄱陽湖北岸(今江西都昌南)征收糧草,結果遭到朱元璋水軍夜襲,被燒掉上百條大船。
陳友諒左、右金吾大將看仗無法打下去,兩人害怕生性多疑脾氣暴躁的陳友諒遷怒于他們,先后都投降了朱元璋。沒有多大政治頭腦的陳友諒無處撒氣,就大量殘殺俘虜;而朱元璋正好相反,不僅讓戰俘吃飽睡好,還為他們治病療傷,客氣地送他們回去。將士們兩邊一比較,怨恨越來越大。
陳友諒也感覺到無力再戰,決定突圍退回武漢。8月26日,陳友諒率部向湖口方向轉移。朱元璋似乎早有準備,與先前已守在必經關口的兩位將領,組織了一個嚴密的包圍圈。又在岸邊水面設置木柵,阻擋陳友諒可能棄船登陸。陳友諒船隊一走進湖面,朱元璋水軍立即用火筏四面撞擊,引燃敵軍船只。湖面上到處是燃燒的大船,火光中朱元璋的大小戰船猛攻上來,喊殺聲震耳欲聾,整個湖面沸騰了。
陳友諒可謂四面楚歌,左沖右突無法走出重圍。激戰中,他從船艙探出身子觀察戰況,以便指揮戰斗,突然,一枝飛矢正好射中他的左眼,失血過多身亡。太尉張定邊混戰中將陳友諒的尸體移到一艘小船上,借助夜色突出重圍,帶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逃回了武漢。
陳友諒水軍全線崩潰,太子善兒、平章姚天祥等被活捉,平章陳榮、樞紐使李才率5萬余舟師投降,死傷者不計其數。
朱元璋20萬人馬對決陳友諒60萬大軍,取得了戰役的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