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民等
[案例]2007年5月,王某收到好友陳某的手機短信,短信中說陳某正在外地,突然生病住院,向王某借5000元錢,并請他匯到陳某的卡上。王某當即去銀行為陳某轉了錢。陳某回來后,向王某表示了感謝,但沒有還錢,也沒有補借條,但王某保留了手機短信和銀行的匯款回單。2007年5月,王某與陳某發生矛盾,王某遂要求陳某還錢,陳某不承認有此借款,拒絕還款。王某無奈之下,起訴到法院,要求法院判決陳某歸還其5000元錢。
[說法]首先,王某手中保留了匯款回單,上有陳某的賬號和姓名,陳某也承認是自己的賬號,但指出王某并不是在借錢給他,而只是在歸還以前的欠款。隨后王某向法院提交了手機,上有陳某發的借款的短信,且時間、電話號碼等都很清楚。陳某否認短信的真實性,但法院認為,王某手機上的短信是真實可靠的。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8條規定,審查數據電文作為證據的真實性,應當考慮的因素是“生成、儲存或者傳遞數據電文方法的可靠性”、“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用以鑒別發件人方法的可靠性”等等。法官通過比對上述幾個方面并結合銀行匯款回單上的時間、金額,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認可了王某手機上短信的證據力。
法院最終支持了王某的訴訟請求。
“假一罰十”應不應履行
□萬劍敏
[案例]2007年6月,張某花了9000元在電腦公司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發票上注明是“原裝”,還寫上了“假一罰十”字樣。7月,張某的電腦出了問題,他于是帶著電腦來到該品牌電腦的指定維修點。維修點經過檢測,認定該電腦并非“原裝”,而是一臺已經被人修改了配置的電腦,不能享受正常保修服務。張某找到電腦公司,要求該公司退款,并履行“假一罰十”的承諾,賠償張某9萬元。電腦公司同意退貨退錢,但不同意賠償9萬元,認為顯失公平。張某于是將電腦公司告上法庭。
[說法]顯然,張某與電腦公司之間已形成了買賣合同關系,合法有效的合同對雙方都有約束力,雙方均應嚴格履行合同義務。購物發票是雙方合同存在的有力證據,也是合同內容的表現形式之一。發票注明是“原裝”,但電腦公司提供的產品并不是原裝產品,這說明電腦公司未向張某告知產品的真實情況,其在銷售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張某有權要求電腦公司雙倍賠償。但發票上“假一罰十”的規定是電腦公司的承諾,也構成了合同的條款之一,這一規定并不違法。購買到假貨的張某若要求電腦公司履行“假一罰十”的承諾,電腦公司應該履行。
最后,法院判決電腦公司返還張某購貨款9000元,并賠償張某9萬元。
電話買彩,中獎歸誰
□謝兼明
[案例]李先生自從2003年起開始打電話到投注站以電話投注賒賬的方式購買彩票。長期以來,由于事后能及時付清彩票款,他與各個投注站之間一直未發生過任何糾葛。2007年8月23日,李先生在報紙上高興地發現,自己電話投注的彩票已中得二等獎,獎額為39.5654萬元,便來到投注站要求兌獎,但投注站說李先生并未購買彩票。此后,經多次協調未成,他便將投注站業主吳先生起訴至法院要求吳先生賠償39.5654萬元損失,并提供了與投注站的通話清單予以證實。最后,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李先生要求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
[說法]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這就是民事訴訟中通常所說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從本案來看,本案的主要舉證責任在李先生。李先生要使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從李先生提供的證據來看,其只提供了與吳先生經營的福利彩票投注站的通話清單,該通話清單只能證明李先生確實向吳先生經營的福利彩票投注站打過電話,無法證明電話的具體內容。因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的規定,當然應由負有舉證責任的李先生自行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
交通肇事逃跑后返回是否構成逃逸
冷 華
[案例]2007年6月,司機林某開車將一行人撞倒,但其未停車,繼續行駛。行進半小時后,由于心中不安返回事故現場。此時,傷者已被路人送去醫院,現場也被破壞。傷者由于未能搶救及時死亡。交警認定事故責任由林某全部負責。最后,法院認為林某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具有因潛逃致人死亡的情形,判處林某有期徒刑7年。林某對自己構成的交通肇事罪沒有疑義,但認為自己及時返回了現場不構成逃逸。請問:法院的判決正確么?
[說法]本案中,林某在發生交通事故后,沒有立即停車而開車離開事故現場,應認定為逃逸行為。所謂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一般包括兩種情形:一、行為人在交通肇事以后畏罪逃離現場,置他人生死于不顧,致受害人得不到及時搶救而死亡的(交通肇事罪結果加重的情形);二、行為人在交通肇事發生以后,為了毀滅罪證,在逃逸過程中將被害人移至別人難以察覺的地方,致使受害人喪失被搶救機會而死亡的。顯然林某屬于第一種情形。事實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狀正是確定了一種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即只要發生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而不論肇事人是否“返回”,其行為均視為逃逸行為。當然,法院在量刑時出于對林某的“返回”行為的考慮,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屬于在量刑上的從輕了。因而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