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趙宋小品中的精彩話語往往會成為來年的流行語,什么“相當壯觀”,什么“太有才了”,今年的《火炬手》,央視信心十足地預言“這輩子,你不欺負我,我簡直都沒法活”之類的又要流行了。
流行大概需要倡導,可是有些東西,你一天到晚倡導啊、要求啊什么的,它就是不流行,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有些花了不少的成本,甚至大大的成本,一點兒也不流行,即使流行了,也就幾天工夫馬上就不流行了。而有些東西沒什么倡導,就是某個人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都會很流行。
讀《三國》,對周瑜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軍事才能,覺得他會打仗真是太平常了,厲害的是他精通音樂,精通到什么程度?精通到他給我們留下了成語“顧曲周郎”。在別人演奏樂器時,如果稍有錯誤,他一定聽得出來,并且能夠予以糾正,這樣新時代的雷鋒當然是很受人歡迎啦。問題也來了,那時的周郎雖然擁有了小喬,但這并不妨礙吳宮里那些美貌樂姬們的暗相思啊,于是樂姬們常常故意彈錯,想引得周郎的回眸與青睞,結果就變成,整個宮殿里,到處都是走調的絲竹之音,“曲有誤,周郎顧”,彈錯之意在周郎呢。你看看,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啊,他愣是倡導了跑調的流行音樂。估計是戰事不太緊,連孫策都聽出來了,于是苦惱得要命,我孫策怎么就沒有這樣的魅力呢?
一個帥哥能把風氣搞成那樣,一個皇帝自然就很容易制造流行,即使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漢武帝在太初元年修了個“建章宮”,說是周長三十里,這么大的地方,絕對可以住不少人,據說當時各宮的美女就有一萬八千人。這個“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女人”的主兒自然每天要轉來轉去的。有一天,他轉到了最寵愛的李夫人宮中,大概是好幾天沒洗頭了吧,忽然覺得頭癢,于是就用李夫人的玉簪搔了搔頭。這個動作可不得了,傳到后宮,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想學李夫人的樣子,頭上也都弄根簪子插上,搞得長安一時玉價大漲。這樣子的流行,能有力地拉動經濟,并且可以增加很多老百姓的就業機會,應該大大提倡啊。
流行如果無傷大雅,誰愿意趕就趕,但有些流行一般人是學不得的。風靡晉朝上流社會的是服五石散。這種藥吃到肚子里以后,要仔細調理,不能靜臥,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其實這并不是他們格外喜歡鍛煉身體,是因為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緣故。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后全身發燒,之后變冷,癥狀很像輕度的瘧疾,但發冷時倘若吃熱東西又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薄衣,吃冷東西,并且用涼水澆身。很奇怪的是,服藥之后,皮膚也變得特別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所以名士們大多痛恨新衣服,喜歡穿柔軟的、破舊的、沒有漿洗過的衣衫,很艱苦樸素的樣子。衣服長久不洗,一邊聊天,一邊把手伸到衣服里頭捉虱子,都被認為是蠻雅致的事情呢。只是由于五石散本身的昂貴,以及調理的繁瑣,所以這個流行沒有滲透到民間。流行也要很大的成本啊。但流行總會有人要學的,于是有些不是貴族的也說,我也在服石發熱呢。有個笑話講,有人在集市門前臥倒,假裝發熱,同伴不信他也服得起“石”,這個人只好狡辯說:“我昨天買了米,米中有石,吃下去,今天發作了。”幸好這個五石散只在上流社會流行,否則不知要弄出多少人命呢。
今天或以后,誰在制造流行?肯定有很多懷著各式各樣目的的人,只是推動流行的,十有八九是我們自己。
(張文強摘自《杭州日報》2008年2月28日 圖/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