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奔斗
2007年11月18日,上海網(wǎng)球大師杯單打決賽中瑞士球王羅杰·費德勒對陣西班牙黑馬大衛(wèi)·費雷爾。費德勒橫掃費雷爾,繼去年之后衛(wèi)冕上海大師杯成功,這位球場上的哲學(xué)家和勝利者,在接受采訪時說:“金錢從來沒有成為過我前進和奮斗的動力。”
費德勒有一種讓自己輕松卻讓對手緊張的本能。我們曾經(jīng)看到過太多球員在擊球一瞬間因為發(fā)力而齜牙咧嘴的圖片。但只有費德勒,即便在猛力抽擊時仍能保持臉部表情的“原貌”。費德勒能夠有今天以及今后的成就,絕非僅僅因為他的超凡天賦和超人技巧,更是因為他的——哲學(xué)。都說身為和費德勒同一時代的網(wǎng)球運動員是件悲哀的事情,他剝奪了別人贏得大滿貫冠軍的機會。本賽季他甚至陸續(xù)將羅迪克、休伊特、岡薩雷斯和達維登科等這些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大牌球星陸續(xù)發(fā)展為他的“對陣費德勒十連敗俱樂部”的最新成員。然而羅迪克在2005年溫布爾登決賽中連續(xù)第二年輸給費德勒后,羅迪克對費德勒說:“我真想痛恨你這個家伙,但我做不到。”
費德勒還是個孩子時,瑞士的一家報紙刊登了一篇對他的訪談。文章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會用第一筆參賽獎金買什么呢?”費德勒的回答是“AMercedes”——梅塞德斯汽車。費德勒夫人看到這篇報道后大驚失色,憑著她對兒子的了解,她知道小費德勒根本不可能有這種奢華的物質(zhì)追求。于是,她打電話給這家報社的編輯,堅持要求重聽采訪錄音。費德勒的真實回答是“MoreCDs”——更多的CD。
很可能,只有瑞士這樣富足而寧靜的國家以及費德勒父母這樣注重品德教育的家庭,才能夠培養(yǎng)出今日的費德勒——縱使身價億萬、聲名顯赫,他仍保持著質(zhì)樸的品性和謙遜的為人。年初在迪拜參賽時接受美國《時尚》雜志的專訪,費德勒在走進房間時,面對里面的兩張椅子對記者說:“能讓我坐這個大一點的椅子嗎?我比賽后有些累了。”
費德勒在追求肌肉與暴力的網(wǎng)球年代,他的武器卻是優(yōu)雅與精準;在你死我活的職業(yè)網(wǎng)壇,他只是將競爭看做是自我提升的最好方式;在金錢和各種誘惑面前,他的內(nèi)心卻像蘇黎世湖那般清澈平靜。費德勒的哲學(xué),就是反傳統(tǒng)同時也是反流行的哲學(xué)。看上去,他是不是完美到乏味?費德勒回答說:“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但我仍然會按照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行事。”
(劉可榮摘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