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溢嘉
北宋名臣司馬光在元祜年間出任宰相時,推薦劉器之到國史館任職。有一天劉器之來訪,司馬光問他:“你知道我為什么推薦你嗎?”劉器之回答:“因為我們是舊交。”司馬光說:“不是。其實是因為我閑居在家時,你經常來問候:而在我擔任宰相后,卻只有你沒有來過信,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司馬光的意思是當他失勢落難時,劉器之仍然雪中送炭,和他維持很好的友誼:而不像其他人只有在他當了宰相后才來趨炎附勢、錦上添花。這種做人處世的態度讓司馬光很欣賞,所以他特別推薦劉器之出任要職。但司馬光的這種喜歡和欣賞,除了對方的“人品高低”之外,還涉及人性中的“邊際效益”問題。
“邊際效益”原是個經濟學概念,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你肚子餓時,給你一個包子,你吃得津津有味,你會賦予這個包子很大的價值。吃完一個,再給你第二個,你繼續吃,你還是會賦予它很高的價值,但已比第一個包子要低一些,等你吃了五個包子,肚子飽脹后,再給你第六個包子,那你不僅會覺得它已經沒有什么價值,甚至還會感到厭惡。這就叫做“邊際效益遞減”,意指每一新增物品的邊際效益要低于前一個。
當你得勢時,很多人都爭先恐后來錦上添花,但他們的“邊際效益”卻會逐次“遞減”;到后來,甚至對有人登門來添花都會感到厭煩。反之,當你失勢時,因為門前冷落、內心空虛,此時如果有人雪中送炭,專程來問候你。你就會覺得特別溫暖,特別高興,也因而會特別喜歡和看重對方。
所以,“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這不只是做人處世的道理,也是洞悉人性的做法。
(青青河邊草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