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松
小吉米今年10歲。
大家都夸他有數學天分,吉米自己也深信不疑。不信?拿道數學題來看看啊,吉米最不怕人拿數學題考他了。
不像鄰居家的史丹利。那家伙雖然數學也不錯,但好像總缺了根筋似的,平時看到數學題就哆嗦。好端端一道題,非叫他左演算右演算,最后才能像鬼畫符似的寫出一張紙。
前幾天聽說有個大科學家,叫科林斯,在找數學神童。吉米的父親和史丹利的父親都不約而同地給自己孩子報了名。吉米一想到這個就不禁發笑:就史丹利那樣的,也能算數學神童?
果然,那天在一起玩的時候,史丹利自己也說,他怕得不得了。
測試那天,史丹利和吉米坐在不同的考場里。題量很大,基本上都做不完,而且題目都很難,并不像平日里考試那么簡單。
一走出考場,史丹利和吉米一對題,史丹利的小臉一下就白了:對錯且不論,光沒做完的題目,他就比吉米多了好多!
吉米洋洋自得地回了家。在他想象中,“數學神童”的稱號應該非他莫屬了。
不過吉米不知道的是,他不會等到什么獎章或是獎牌了。科林斯是科學家,但他并不是個數學家。相反,他是一個心理學家。整個數學測試,也是一個心理實驗的一部分。
像小吉米那樣自信的,在科林斯的實驗里,被稱做“高自我效能”組,而史丹利,則屬于“低自我效能”組。
談到“自我效能”,就不能不提到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正是他給自我效能最開始下了個定義:人們對于自己能否完成某項特定任務,或者是否有應對某種情景的能力、信念,以及自信、自重和自尊等方面的感覺,統稱叫做自我效能。
換句話說,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
平心而論,吉米和史丹利的數學水平都差不多,縱有差異,也在很小的范圍內。惟一影響兩個人答題情況的,就是兩個人對自己能否答好題這件事,有多大的自信心。
在科林斯的實驗里,他找了不同數學水平的孩子,將他們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中,又按照之前的調查,將他們分為“高自我效能”組和“低自我效能”組。其結果也正在意料之中:前者比后者解決的難題數目多了許多,正確率也高了很多。
班杜拉在1986年提出:人的行為,是由環境、個人對環境的看法,以及人的行為三部分組成。其中人的思想和信念對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吉米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實際結果就是,他完整發揮了自己的能力,從而有了更好的結果。
很多時候,人不是因為做不好事情而垂頭喪氣,而是因為沒有信心,從而做不好事情。當事情迎面而來時,如果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到。那么就算你有十分的力氣,也只能有一分真正發揮出來。相反,當你真的鼓起勇氣盡力面對它時,最后會愕然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里,蘊藏著如此多的能量。
據說,大黃蜂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生物。因為根據解剖學和物理學的原理,大黃蜂的體重太重,翅膀太小,實際上是飛不起來的。
但是結果呢?大黃蜂相信自己能夠飛翔,于是它就飛了起來。
你呢?我的朋友,你有勇氣拍打自己的翅膀,搏擊風浪嗎?
(喬真摘自《青年心理》2008年第6期圖/黃煜博)